1.3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章 从宇宙看地球
第3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承上启下,从宇宙环境到地球环境,从地球圈层结构再向自然环境过渡。本节内容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介绍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的特点,以及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入手,提出地球表层环境这个重要概念,也为后续的教学做好知识铺垫。
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是: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分解为:
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组成及意义,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感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联系。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球各圈层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运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简要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说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指出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结合实例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简要说明各要素的基本作用。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重点:软流层、岩石圈。
视频教学法、类比分析法、诱思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庞贝古城被火山岩浆淹没毁灭的电影片段。
设问: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岩浆从哪里来?地球的内部是怎样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自外向内可以分成哪三层呢?(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类似煮熟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
师:地球平均半径多少呢?(生:6371km——唤起记忆认知)
师: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坚硬的整体,人类迄今为止对地下探索的最大深度为一万多米,即10km多一点,科幻小说里的地心历游目前是不可能的。
那么人类是如何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的呢?
(一)地震波
纵波(P):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S):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教学小技巧:
做笔记:纵快横慢,纵波可通固液气,横波只传固态中。
模拟体会:请全体起立,假设现在地震波来教室地面,你会先上下颠簸还是会左右摇晃呢?——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摇晃,请和同桌做动作。
简介汶川大地震,培养同理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的必要性。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震波坐标图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教师要耐心指导读图技法,帮助学生清楚掌握波速产生突变的不连续面的位置,并让学生在同桌相互指导下落实。
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面(深度约为33km)、古登堡面(深度约为2900km)
地壳:在莫霍面以上,呈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下地幔
内核:固态
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
外核:液态
教学小技巧:从外向里,蘑菇面分三层。(谐音记忆:蘑——莫霍界面,菇——古登堡界面)
【图解】
【重点强调】
1.软流层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
位置:上地幔顶端。
意义:岩浆来源
2.岩石圈
地壳是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固体部分。包括上地幔顶端岩石部分和地壳。
板块构造学说就是以岩石圈为基础展开的。
【知识小结】
内部圈层 范围 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幔 上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呈固态,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内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主要分为三个圈层。
大气圈:环绕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外部圈层 组成 主要特点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 环绕在地球外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 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是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图解】
【探究活动】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探究活动】
依据图片信息举例说明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云雾形成降水补给河流,滋养森林;河流水蒸发可以变成云雾,也可以满足两岸森林的水分供给;森林促进水的下渗,调节河流的径流量,森林蒸腾作用使大气水汽增加。说明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知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