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网络安全教育我们上网的初衷信息交流交易娱乐核心诉求网络安全教育班会课客服:99元,这个足够您一家六口吃了。但您母亲应该少吃,她上个月刚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还处在恢复期。顾客:那可以刷卡吗?客服:陈先生,对不起。请您付现款,因为您的信用卡已经刷爆了,您现在还欠银行4807元,而且还不包括房贷利息。顾客:那我先去附近的提款机提款。客服:陈先生,根据您的记录,您已经超过今日提款限额。顾客:算了,你们直接把比萨送我家吧,家里有现金。你们多久会送到?客服:大约30分钟。如果您不想等,可以自己骑车来。顾客:为什么?客服:根据我们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行驶自动跟踪系统记录。您登记有一辆车号为SB-748的摩托车,而目前您正在解放路东段华联商场右侧骑着这辆摩托车大数据时代笑话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形式计算机安全防护1网上陷阱识别2个人信息保护3法律法规知识41.1计算机安全防护1.安装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及时更新木马库,给操作系统和其他软件 打补丁。2.对计算机系统的各个账号要设置口令,及时删除或禁用过期账号。3.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网页、邮箱链接或附件,不要执行从网上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不要打开QQ等即时聊天工具上收到的不明文件等。4.打开任何移动存储器前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5.定期备份,以便遭到病毒严重破坏后能迅速修复。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网络安全防范措施1. 2 计算机安全防护1.设置统一、可信的浏览器初始页面。2.定期清理浏览器缓存的临时文件、历史记录、Cookie、保存的密码和网页表单信息等。3.利用病毒防护软件对所有下载资源进行及时的恶意代码扫描。如何将网页浏览器配置得更安全1.3 计算机安全防护如何防范U盘、移动硬盘泄密1.及时查杀木马与病毒。2.从正规商家购买可移动存储介质。3.定期备份并加密重要数据。4.将U盘、移动硬盘接入电脑前,先进行病毒扫描。如何防范U盘、移动硬盘泄密2.1 网上陷阱识别1注意辨别信息的来源和可靠度,通过经第三方可信网站认证的网站获取信息。2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3及时举报疑似谣言信息。如何防范网络谣言2.2 网上陷阱识别1不贪便宜,仔细甄别,严加防范。2使用安全的支付工具。3不在网上购买非正当产品,如手机监听器、毕业证书、考题答案等。如何防范网络诈骗4不要轻信以各种名义要求你先付款的信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不向他人透露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2.3 网上陷阱识别1通过查询网站备案信息等方式核实网站资质的真伪。2注意防护软件弹出的警告和提示信息。3要警惕中奖、修改网银密码的通知邮件、短信,这很可能是钓鱼网站设置的陷阱。如何防范钓鱼网站钓鱼网站通常指伪装成银行及电子商务,窃取用户提交的银行帐号、密码等私密信息的网站,可用电脑管家进行查杀。3 个人信息保护在安全级别较高的物理或逻辑区域内处理个人敏感信息。1个人敏感信息需加密保存。2不使用U盘存储交互个人敏感信息。33尽量不要在可访问互联网的设备上保存或处理个人敏感信息。44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只将个人信息转移给合法的接收者。5个人敏感信息需带出时要防止被盗、丢失。6电子邮件发送时要加密,并注意不要错发。37注意存有个人信息的纸质资料的存储、传输及销毁。38废弃的光盘、U盘、电脑等要消磁或彻底破坏。394.1 法律法规知识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腾讯QQ等)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承诺遵守哪些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4年8月7日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即时通信工具服 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4.2 法律法规知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或使用的账号名称不得出现哪些情形2015年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任何机构或个人注册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有下列情形:(一)违反宪法或法律法规规定的。(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损害公共利益的。(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4.3 法律法规知识网上的哪些行为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 实诽谤他人”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