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水循环 教案

资源简介

(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水在地理环境中的三态变化,并且比较其各自具有的特征。
(2)列举地球上水体的主要类型、所占比例。分析淡水的组成、分布与重要性。
(3)描述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比较不同尺度、类型水循环的过程。
(4)归纳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不同尺度的“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来提高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圈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的水体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形成用发展的眼观来看待、分析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把握水循环的整个过程。
(2)理解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与整个自然界中的意义。
2、教学难点:
(1)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掌握。
(2)动手绘制不同尺度的水循环示意图。
(3)运用所学的水循环的知识,具有初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举案例的方式,形象生动的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在案例的情景中学习,理解起来更加轻松。
2、发现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借助案例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3、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幻灯片等直观的教具,使学生获得对于地理事物的直观感受。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相关图片资料、板书。
五、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水循环的意义)
1、活动环节:(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材料:从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80年代延长到256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断流最早发生在4月中旬,一年之内断流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断流最早发生时间提前到了2月,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将近11个月,断流的河段最远延伸到了开封附近。1998年底,国家开始对黄河水实施水量统一分配。经过合理调度,黄河再没有断流。
问题:1、人类能够干预与控制水循环的那些环节?(问题意图:对于水循环的过程进行回顾)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那些自然与人为地因素有关?(问题意图:培养学生地理分析问题的思维)
3、人类可以采取那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问题意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黄河断流滚滚黄河水
2、通过对于黄河断流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最终引出——水循环的意义:
(1)提出问题:黄河断流对于黄河流域居民的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可见水循环的有序进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循环的意义?(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③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课堂小结:
老师总结课堂所学的有关内容(水的三态、水圈构成、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学生结合上面这张水循环图表的填写来对于本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掌握、回顾。
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