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地貌的观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地貌的观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版)

资源简介

班级  118班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执教者
课题 地貌的观察
教学 目标 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4种地貌。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难点:描述地貌观察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珠峰新高的最新数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 课标解读。 [新课教学]: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的组成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读图思考】读下图,思考: 2.地点的选择------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3.观察的原则------宏观 微观、面 点 4.观察的顺序------视野内大的地貌 视野内次一级地貌 更小的地貌。 举例:(1)一级地貌单元:青藏高原 次一级地貌单元柴达木盆地 局部地貌单元柴达木盆地某地 从宏观到微观观察。 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从面到点。 小结: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 海拔高度——又称绝对高度,指高(或低)出海面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两地的相对高度: H相=H高-H低 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H相)/100 m 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理的起伏状况。 活动: 【思考】 (1)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2.课堂练习:分层训练P111的第5-6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