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 119班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执教者课题 土壤教学 目标 1.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教学 重难点 重点: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难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过程课标解读 导入新课; 提问:①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看是否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 观测土壤: 解析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具有肥力是土壤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特征。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那么它们在土壤中扮演什么角色? a矿物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b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水分: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 d空气:可以促进土壤形成,调节土壤温度和促进根系呼吸作用。 过渡:观测土壤,我们主要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结构来学习。首先我们学习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 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分布: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b.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分布: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 c.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是在干燥环境下形成的多空隙、垂直节理发育的黄色粉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南半球除南美洲和新西兰外,其它地区很少有黄土分布。 d.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其他如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 练习: (2)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矿物质直径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砾、粉粒、黏粒。 而我们主要学习砂土、壤土、黏土它们的性质。 过渡:按土壤的颜色、质地等性质,土壤可以划分层次,而不同的层共同组成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结构: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在自然土壤中,最复杂的是森林土壤剖面,我们以森林土壤剖面为例,讲解各个层之间的特性。 练习:对森林土壤剖面的进一步复习; 过渡:现实生活中,自然土壤很少存在,多数被人类改造过的,而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过渡:在自然土壤中,各个地方的土壤形成的剖面是不相同的,例如沼泽的土壤剖面,由有机质层直接过渡到母质层了,而没有想森林土壤剖面分为6层,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呢? 过渡:根据大气遇冷收缩下沉,受热膨胀上升的原理,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例如土壤母岩层含有以石英为主(难被风化的岩石矿物),那它所形成的土壤以砂土为主;四川盆地紫色土,形成原因:岩石是紫色的,风化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也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了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颗粒团聚。 生物循环: 引导学生根据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植物以枯枝落叶归还有机质给土壤的形式来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3.气候;通过分析不同自然带中风化壳的的厚度与分层,得出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在湿热地区土壤形成的速度比干冷地区快。 其次带领学生分析冷湿地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热(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湿热地区: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干冷地区: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弱,土壤黏粒比重小。 4.地貌:水热条件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带领学生分析高度、坡度、坡向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5.时间: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 1000年。 东北平原黑土:每形成一厘米厚黑土需时200年以上,而东北平原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 过渡:但是东北黑土由于人类的不合理耕种,正以每年0.3-1cm的速度流失。因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6.人类活动:在人类的耕作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如亚马孙平原先民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珠三角桑基鱼塘;水稻田。 不合理活动——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练习:影响土壤的六大因素 思考;为什么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土壤比较贫瘠?(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的综合应用) 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的有机质来源丰富;气候湿冷,微生物的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总结:1.土壤:具有肥力是土壤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特征。 2.森林土壤剖面结构: 3.影响土壤形成的6大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