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地质灾害-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地质灾害-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版)

资源简介

班级 高一(22)班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执教者
课题 6.2地质灾害
教学 目标 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概念。 2、理解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地区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影响; 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注意视频中提到的地震的类型及成因。 二、新课导入: (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课本P106第一段) 2、成因:由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和人类活动(如核爆、修建水库等)也可能引发地震。 3、地震等级与烈度: ①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播放视频《不同地震等级的影响程度》) ②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注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课本P106第二段) 4、地震的基本构成要素:(课本P107图6.11)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5、随堂巩固:《步步高分层训练与测评》P129第8题。 6、分析全球地震带示意图,得到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7、展示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中国主要地震带: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8、历史上中国震中统计图:得到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课本P107第三段) 9、地震的危害:①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②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③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④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并展示相关灾害图片。(课本P107第一、二段) 10、案例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11、地震的防治措施: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12、随堂巩固: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完成2~3题。 2.右图地震构造示意图中的字母B代表的是 A.震源 B.震中 C.等震线 D.震中距 3.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①房屋抗震性能较好 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滑坡 1、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课本P108第一段) 在农村,滑坡也俗称 “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2、滑坡发生条件:(课本P108第一段第二句) 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明显③植被覆盖率低④工程建设频繁,破坏山体稳定性。 3、我国滑坡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 原因: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4、滑坡的危害:(课本P108第三段第一句)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泥石流 1、概念: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课本P108第二段)(动图演示) 2、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课本P108第二段第二句) ①地势陡峻②地表有丰富的碎屑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3、我国泥石流分布: 展示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4、泥石流危害:泥石流会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课本P108第三段第二句) 5、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 灾害发生地区所需条件影响范围危害滑坡山区(斜坡)①岩体、土体破碎②滑动面③地势起伏大④植被覆盖率低较小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泥石流山区(沟谷)①地形陡峻②丰富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大量水流较大
6、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 工程措施:实施护坡工程; 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管理;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 7、随堂巩固:《步步高分层训练与测评》P129第3-4题,P130第12-13题。 8、课堂小结 三、板书设计 (一)地震 1、概念 2、等级与烈度 3、地震的构成要素 4、分布 5、危害 (二)滑坡与泥石流 灾害发生地区所需条件影响范围危害滑坡山区(斜坡)①岩体、土体破碎②滑动面③地势起伏大④植被覆盖率低较小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泥石流山区(沟谷)①地形陡峻②丰富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大量水流较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