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设计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第二课时《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课具体学习目标为:运用成土过程的原理,归纳影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说出该因素对土壤形成及特征的影响。通过案例,探究土壤的特性及形成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现在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坛 上层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实际上,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是来自我国不同地方的五种土壤。
为什么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
社稷坛里的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黄土是以风力搬运的黄色 粉土沉积物,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水土流失严重;红壤分布南方丘陵,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网纹层发育明显,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桔种植;而不同颜色的土壤在形成过程中都反映了当地不同的成土环境。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请同学们看视频,指出有哪些地理要素参与了土壤的形成,并简单概况土壤的形成过程。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发现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岩石被生物定居或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所形成的仅能满足低等植物繁衍的薄层土壤,即原始土壤。在高等植物的不断作用下,物质循环的强度和广度增大,腐殖质不断积累,土壤营养成分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土壤是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每一种成土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下面我们就派出两个探究小分队,沿不同的探究线,探究影响不同地区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探究线路1: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秦岭——长江中下游平原
探究线路2: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河三角洲。
我们将不断对比探究路线经过地区的土壤,从而分析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小分队在探究线路1中的四川盆地某村进行土壤采样。发现该村的土壤为紫色,查阅相关资料,四川盆地部分地方土壤均呈紫色。
进一步考察发现当地分布有紫色砂页岩。
这一现象反映了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土壤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土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等。
继续沿探究线路1,到达东南丘陵某村,在这里发现该地土壤是较为典型的红壤。探究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后,对红壤的形成过程表述如下: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盐基、硅酸。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 进入地下水后流走。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红色的赤铁矿。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同时第二小分队也发来探究线路2中的东北平原某农场的探究成果。
该农场耕作土壤是较为典型的黑土。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后,对黑土的形成过程表述如下:东北地区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春季土壤化冻,微生物开始活动,但融冻水形成的土壤土层滞水使土壤过湿,有机质分解缓慢;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产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
这一现象反映了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过程,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风化强度与温度和降水有关,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化作用强度越大。
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潮湿的积水和长期冰冻的地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在干旱、高温的地区,则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例如我国三江平原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冷湿气侯以及季节性冻融,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沼泽地区的暖季虽不长,但气温较高,土壤水分充足,植物生长繁茂,每年有大量枯枝败叶等有机物进入土壤。冷季气温低,延续时间长,土壤微生物活动很弱,有机物不能充分分解,因而在剖面上部形成深厚的泥炭层或腐殖质层。
降水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起到重要的作用。温度也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请大家分析下题。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让我们继续探究之旅。第二小分队在离开东北平原某农场后到达了塔里木盆地某荒漠边缘。他们对这两个地区的土壤标本进行了对比,发现:从东北平原来到塔里木盆地,土壤标本采样有机质含量和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土壤的肥力也出现明显变化。
这一现象反映了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植物吸收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制造活体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合成和转化,丰富了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并通过此过程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微生物可分解动植物的有机残体,促进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参与土壤有机体残体的分解、破碎和翻动,并搅拌、疏松和搬运土壤。它们死亡后的残体还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气候影响了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影响了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同时,气候影响了生物的特征,而生物决定了产生枯枝落叶的数量。气候和生物的共同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第二小分队在经过内蒙古察哈尔某火山口附近发现火山口附近的土壤厚度相对来说比较厚,土层分化比较明显。成员查阅相关发现:该火山群形成于地质历史的第四纪晚期,最后一次喷发距今约一万年,属年轻的休眠状态下的"活火山"。
这一现象反映了时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时间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第一小分队在经过秦岭山区某山谷附近发现坡上坡下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均存在差异,顺坡向依次采集土壤标本,开展研究分析后发现: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这一现象反映了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地形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也有所不同。
对局部地形来说,坡度的陡缓控制着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的强弱等,是造成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阳坡土壤会比同地区的阴坡土壤干燥,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存在差异。
最后,第一小分队到达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小分队到达黄河三角洲。两队成员分别在当地的农田中获取土样。通过分析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当地农民长期耕作下,土壤被改良成水肥条件良好的水稻土。
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农田,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气候原因,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
这一现象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如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土壤的形成并非受单一要素影响,而是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其实是最基本的因素。时间和地形的作用只是改变了上述三者的时空分布,进而间接影响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活动。江西寻乌位于赣东南边陲,这里群山拱卫,古代交通闭塞。然而,在寻乌的群山中,却隐藏着许多造型奇特的古民居。那么,人们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定居,并修建了这些有如城堡的建筑呢?现在的寻乌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产量占赣南脐橙全部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里的脐橙为什么品质好于其他地区呢?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想一想,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寻乌脐橙高产质优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这一条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寻乌地区拥有富硒土壤,优越水热条件,使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力人们在群山之中定居。
而寻乌地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携带山地晒元素到山间盆地,最终形成富硒土壤。影响当地富硒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等。
通过学习我们可知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如何有效利用并保护土壤,对于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地面临的问题。
黑土地一般是指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宜农耕的土壤。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东北黑土区的黑土层厚度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60 7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30 40厘米。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变差。
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保护黑土地的措施考虑了哪些成土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如何保护黑土地,有哪些具体措施?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为了保护东北地区黑土地,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先后实施了多项黑土地保护工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増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上和养分流失;作物轮作,种养结合;剥离利用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表上。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分别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本节的课后作业是:俄国绘画艺术家希施金的作品以反映森林为主,他以一种学者的态度来研究和描绘大自然。有人对希施金作品的评价是:土壤学家看到他的风景画,不但可以判断土壤本身的性质,而且能够判断土壤下面岩石的性质。这种评价有道理吗?试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看法,以及你会如何欣赏希施金的作品。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劳动人民的长期耕种实践,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及用地养地的丰富经验,培育出了不少高产稳产农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高投入、高产出状态,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土壤肥力透支,出现土壤有机质下降等问题。土壤资源利用与破坏的矛盾日益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