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教案

资源简介

班级  118班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执教者
课题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 目标 了解地震波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过程
课标解读。 导入新课,以一组有关深度的数据导入,提出科拉超深钻井是目前地球最深的人造物,但也只能触及地球的皮毛,但人类从未放弃,那有什么更科学可行的方法可以探测地球内部呢?地震波。 解释地震波的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类型传播速度特点能通过的介质共性纵波(P波)较快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波)较慢传播方向与固体
 举例: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和海洋上的人们分别是什么感觉? 陆地上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海洋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所以,可以利用纵波、横波的不同特征来探测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原理。 学生读教材中图1.34,对比地震波波速在地下不同深度的变化。思考以下问题: 纵波和横波速度变化有什么不同? 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主要不连续面出现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过渡: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因为传播介质发生了改变。 圈层划分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界面: 界面位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的内部圈层    注:A.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纵波波速在地下5100千米处也有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该不连续面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引导学生主要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变化角度来阐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地壳:主要把握其位置、厚度以及陆壳和洋壳厚度的差异。 地幔:明确软流层和岩石圈的概念,学生在教材图1.33标注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大致范围。 地核:了解主要成分,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6、总结 7、习题:大本资料书P15跟踪训练1-4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