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 高一9班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执教者课题 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 目标 掌握水循环的含义、类型、主要过程和环节教学 重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展示《将进酒》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发学生思考黄河之水能否复回。(板书:标题:水循环) 2、展示古书中对水循环的描述,例如《宋书.天文志》中“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照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注不为溢。”由此提问学生地表蒸发的水去哪里了?为什么李白说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 二、展示: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新课讲授 1、请同学看书P46,P47,了解什么是水循环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板书:标题:一、概念) 联系第一章《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水圈特点。 2、水循环的分类:按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与海上内循环。( 板书:标题:二、类型) 3、课件展示三大类水循环图。 4、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 分类逐步用课件认识、了解掌握。提醒学生各个环节的名称不能写错字。联系第一章第二节相关内容,知道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学生通过读图来思考:要完成一个水循环,需要哪几个环节呢? 通过让学生回答:老师必须经过五个环节才能完成一个水循环。即:水分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教师归纳:五个环节缺一不可。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所以称为小循环。参与水循环的动力有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 教师分析讲解: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至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教师可在此处补充复习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中讲到的知识点,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有了太阳辐射,风才会吹,水才会流,生物才会生长) 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循环。这被称为海陆间循环。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陆地内循环。 5、随堂练习:四个类型的水体运动,让学生练习连线分别归属哪个水循环类型。 6、回到开始上课时导入的问题:重新思考黄河之水的循环。回答问题: (1)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哪个环节? (2)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水真的是“奔流到海不复回”吗? (3)从水循环的类型上,黄河水参与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7、学习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1)利用《步步高分层训练》第99页图表,有选择地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该图表。 (2)原理运用:提出问题:怎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盐业生产? 答案: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气温高、多风。 8、随堂练习巩固: 选择题2道:长江水与海洋水的循环问题。 承转过渡:人类活动是否也会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9、完成书上第48页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1)分析砂石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答案:砂石覆盖层结构疏松,孔隙较大,渗透性好,降水下渗快。 (2)读”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答案:①差异:砂田平均蒸发量小于裸田。②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减少地面吸收的热能,减少表层土壤水分汽化,从而使砂石覆盖下的土壤蒸发量较裸地大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蓄水、保水作用明显)。 (3)读”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答案:4月末,砂田含水量高于裸田含水量。砂田影响水循环的环节:①砂田有利于增加降水下渗;②砂田可以减少地表土壤水分无效蒸发;③砂田可以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湿度。 四、课堂小结,安排课后巩固内容。 五、板书设计: 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概念 二、水循环的分类: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三、水循环环节(蒸发、下渗、地表径流、水汽输送、降水)的影响因素(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