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秋天的怀念》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秋 天 的 怀 念
史铁生
读一读

瘫痪(tān huàn)
砸碎(zá suì)
侍(shì)弄
整宿(xiǔ)
憔悴(qiáo cuì)
絮(xù)絮叨叨
诀(jué)别
烂(làn)漫
看到《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1、谁怀念谁?
2、为什么怀念?
3、什么在秋天去怀念的?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谁怀念谁?
史铁生怀念母亲
2、为什么怀念?
母亲去世了,母亲生前给了史铁生无微不至的爱
3、什么在秋天去怀念
母亲在秋天去世的
史铁生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因此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走近作者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听课文录音,从文中你了解了母亲的一生是怎样的?
苦(苦难)
母亲的“苦”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理:母亲得了很严重的病
心理
(1)儿子正值壮年结果瘫痪,脾气暴躁,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儿子的苦也是母亲的苦,疼在儿子身上但是痛在母亲心里
(2)自己女儿未成年
坚强
坚持忍耐
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感情基调必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朗读深沉而忧伤的文章宜低沉稍慢。
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节奏,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
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我们可以先学会用↗↘→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稍快,显出作者的暴躁);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稍快,显出作者的暴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带着恳求)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稍大、急促)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无奈焦急)忍住哭声说:“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给儿子信心),∨好好儿活(带着哭腔)→……”
符号说明:停顿∨,连接∧,上扬 ↗,下降↘,延长→(PPT显示)
朗读强调:要读出悲痛、绝望、愤怒、暴躁的心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母亲则是强忍悲痛、好语相慰。
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
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
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
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
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
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的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
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
朗读策略
朗读课文很重要
正确流利少不了
文章内容理解好
感情基调把握巧
语气节奏不能草
多听多读多思考
朗读水平一定高
总结
朗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和语气。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深沉伤感
朗读宜低沉稍缓慢
深度探究,理解标题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秋天还有其它的含义吗?
“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
梳理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过程
“我”拒绝母亲春天里看花的请求
“我”答应母亲秋天里看菊花却因母亲病故而未能成行
“我”和妹妹秋天里赏菊花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绝望而暴怒无常→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
小结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
“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
“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标题简明又有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比较品读,体味母爱
1.前后比较(要求:读课文,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品味)
最后一次“悄悄地”和前两次的有别,传达的是母亲说出“敏感”字眼儿后的不安与自责;而前两次“悄悄地”指向的是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自行恢复平静和理智。
下列两句有什么区别。
①“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一段)
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第三段)
读一读,联系生活体验感受。
这两句话之间有着时序的推进(由春天到秋天),更为重要的是:第二句结尾处多了一个“吧”字。这个“吧”表示询问与提议。从节奏上看,相较第一句,第二句的节 奏拉长了。语词节奏拉长,传递出的是母亲对这条建议能否被儿子采纳深觉不自信。也可以说,拉长的节奏背后传递的是母亲对“我”内心的关注与期待,对双腿瘫痪后自我禁锢的“我”的小心探寻,而这,正是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隐形呈现。
课文中前后两次出现“好好活儿”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次母亲乞求“我”,希望“我”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地生活。
第二次是“我”已经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并且已勇敢地生活下去。
小结
就是在这样一位细心的,体贴的、带着无尽牵挂的母亲,让瘫痪的史铁生勇敢地面对生活。
2、替换比较(要求:读课文,运用替换法品味词句)
原文为“躲”,“躲”与“情悄地”这一修饰语搭配得当,且与后面的“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相一致,更好地表现出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
原文为“她总是这么说”,“总是”意味着母亲的开导、劝慰绝不止一两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虽遭粗暴拒绝却始终不肯放弃。
原文更能表现出母亲看到我自暴自弃时的焦急和痛苦
小结
文章最打动人的是细节描写。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复杂的心理,将母爱的圣洁、伟大和无私表现得淋漓尽致。
品读词句,读懂情感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
·
·
·
·
·
1.“一直”:长期以来,总是。“我”只顾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根本没有去关注母亲的严重病情,内心难过忧伤又遗憾自责悔恨的心情。
2.“再也”:永远。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遗憾、愧疚之情。
3.“绝”:一定,坚决,确定地。“竟”:没想到,意料之外。简单朴素的语言,说明作者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表达了“我”内心深深的愧疚和怀念。
解词+特点+情感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
小结
作者的复杂感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和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本文的抒情特点:深沉含蓄内敛
体会作者情感的策略
1.反复朗读读中悟;
2.分析文题巧概括;
3.抓住内容来品析;
4.重点词句细思量;
5.细节描写不放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