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谁是“孤勇者”——班干部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小学主题班会班会课主题:谁是“孤勇者”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背景分析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近年来备受争议。目前的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服务意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官”身份,比如,有不少班主任赋予学生干部管理其他学生的特权,令学生干部自视高其他学生一等。从育人角度看,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应该基于学生责任心和志愿者精神的培育。学生干部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制度,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途径。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刚从“一切听从老师指挥”“班干部说了算”的意识中觉醒,可能也存在“我反正不是班干部”或者“无从下手”的想法,总之,在班干部的界定和认知上还存在不足。对班集体而言,要让一个班集体做到团结向上、自律自觉,学生有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自我品质的塑造,更有助于班集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班会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寻找身边的“孤勇者”和采访“孤勇者”,提升对班干部的认同感,体会班干部的重要性。情感目标:通过小型辩论会和班级中典型代表的事例重温,厘清班干部身份与“责任、服务、奉献”之间的关系,激发每一个学生心中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志愿者精神。行为目标:通过组织书写“我的志愿卡”,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较强责任心,为同学服务,为班级做贡献的小干部,成为一名班集体中真正的主人公。班会准备教师准备:班干部平时工作中的视频、照片,手掌拍道具,填写志愿的小卡片,寻找“孤勇者”的记录单。学生准备:校电视台小记者准备采访提问。班会过程导入在歌曲《孤勇者》的伴奏下,教师演唱其中已改编过歌词的一小节,让学生猜测出自哪首歌的旋律,引出“孤勇者”的名称。然后针对歌词内容,指出歌唱的对象,从而引出班干部的身份。教师简单总结班干部在班级中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将当下在小学生群体中热度非常高的歌曲《孤勇者》作为导入,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班干部的身份,和歌曲中的孤勇者概念有共同之处,属于一个人的奋斗,他们的很多工作以及很多工作岗位都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同时“孤勇者”的概念也是整节班会课的线索,串联起了这堂课。所以从课堂伊始,就让学生感知到班级中小干部的存在是值得被肯定的。环节一:寻找身边的“孤勇者”活动1:视频再现,看到身边的班干部由改编歌词中提到的班干部,讲到班级中其他在岗位上默默无闻付出的班干部,并出示照片视频锦集,播放教师随手拍摄的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让同学们在视频中回忆平时班集体生活中班干部的点滴付出。设计意图:改编的歌词中只唱到了个别班干部岗位,在真实的班集体中,班干部的岗位远不止这些。再加上平时的班级生活中,很多班干部做的事情是非常小也不容易被其他同学看到的,也有一些班干部岗位,同学们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容易被忽视。所以班主任在进行随手拍摄时特意挑选了一些大家不容易发现的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醒同学们在身边到底有哪些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付出的“孤勇者”,还为下一个环节寻找“孤勇者”进行了铺垫。活动2:小组讨论,寻找身边的“孤勇者”在观看完视频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一起寻找班集体中其他的为班级服务的同学,特别是默默无闻的那些,然后全班交流分享。设计意图:在观看视频后,大部分学生心中已经有了触动,结合班集体中的学习生活经验,也会自发的对班干部“对号入座”,而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寻找的方式则是为了让同学之间能顺理成章地对刚才的视频进行后续的探讨和延伸,在小组成员的交流和讨论中,看到班级中更多的“孤勇者”。所以在这个环节中,班主任应该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听听大家的想法,如果学生找到了,可以顺势问一问具体做过的事,如果学生暂时没有找到,可以适当的启发他们,比如“下雨天的雨伞怎么办?每天放学后的卫生收尾工作谁来做?”之类的的问题。在学生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的仔细观察进行肯定,同时对“孤勇者”的行为进行赞扬。环节二:采访身边的“孤勇者”学生在上一个环节中,找到了很多“孤勇者”,这里借用学校融媒体中心需要创制一期《寻找身边的“孤勇者”》的栏目为契机,派取班级中融媒体中心的小记者来深入提问,围绕“到底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为班级服务?”的主问题,针对小干部的不同职责进行提问,“课代表的工作有点麻烦,每天都要收发本子,还要登记成绩,不觉得累吗?为什么可以一直坚持下来?”“副班长的工作也不容易,平时都是怎么做的呢?有没有想过放弃?”在班干部的回答中,班主任总结出“服务、责任、奉献”等关键词,进而让其他同学感知班干部身上的服务意识和志愿者精神。设计意图:小组分享交流后,那些隐藏在视线中的“孤勇者”,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这些小干部的心声,来说出“责任、服务、奉献”等关键词,让其他同学感知到作为一名班干部背后的意义。把原本应该是班主任的提问换成了学校融媒体中心小记者的采访,用这样的形式,则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生与生的对话中,把班干部身上应该具备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展现出来,同时全班同学对班干部有了新的认知,知晓了作为一名班干部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环节三:辩论身边的“孤勇者”活动1:展示荣誉,感谢同学们的付出通过上一个采访环节,全班同学进一步对班干部的付出进行了肯定,接着出示班级在前面三年获得的荣誉,总结出因为有了班干部的付出,班级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绩和荣誉。然后转到上一次运动会,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在为班级拼尽全力争光,而这些运动员刚好有班干部也有其他同学,由此得出“只要有责任心,愿意为班级需要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无论是不是班干部,都是我们班的英雄。”。只要是曾经为班级做出过贡献的同学,都值得被肯定和赞扬。设计意图:通过班级荣誉的展示,一方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正面展示班干部在班级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回忆运动会上参赛的运动员,肯定其他同学为班级荣誉拼劲全力的付出,顺势总结出了班干部的身份在班级中固然重要,但是一个有责任心,愿意为班级奉献的同学更值得被肯定!因此,最后要把掌声送给每一个曾经为班级做出过贡献的同学。活动2:出示新闻,辩论班干部的必要上一个活动中肯定了其他同学为班级的付出,由此得出“无论是否是班干部,都能为班级做贡献”的结论。然后出示有争议的热点新闻:四川宜宾的一位班主任,给51人的班级中设置了53个班干部岗位,最后每个人都是班里的一位班干部。”然后问大家是否同意老师的这个做法?引出小型辩论会,加入手掌拍道具,用手掌拍道具的两面代表正反方,学生依次陈述观点。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并不是做了班干部,才有责任心,才更需要担当,而是因为有了责任心,更懂得担当,才更会被大家喜欢,被大家认可,受到大家的尊重。”然后出示一位本身是班干部的优秀同学,另一位不是班干部,但是非常热心的同学,能在班级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同学,进一步印证上面的总结。设计意图:虽然这则有争议的热点新闻不在我们身边,但是这位老师的做法也是现在很多班主任效仿的,也是后续班级中班干部岗位设置的重要参考。提出是否同意这位老师的做法,一方面告诉学生,班干部的岗位设置绝不仅仅面向少数同学,不是某些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班同学,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指向班干部本身必须应具有的品质和精神,以及是否成为班干部和是否获得认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小活动,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感悟。最后给出的两位学生代表,一位本身就是获得大家认可的班干部,另一位不是班干部但也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进一步明确:无论是否是班干部,都能为班级做贡献,只要懂得奉献、友爱、互助,就能为班级贡献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进步。环节四:成为身边的“孤勇者”活动1:填写志愿卡通过上一个环节中对那位不是班干部但一位为班级默默付出的同学进行采访,总结出“只要有心,责任心,只要有爱,热爱班级,每个人都能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然后提出“选择一个合适的岗位”的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我审视,思考是否愿意为班级服务,同时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哪个岗位,在志愿卡上写一写自己的理由和今后的做法等,配上《孤勇者》的背景音乐,进一步渲染气氛。提示:可以写“我愿意成为……”以及“我的理由是……”。设计意图:到这一环节前,学生心中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尤其是在是否成为班干部和对班级做贡献是否有冲突这个争议上,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就是只要是有责任心,热爱班集体,那么就一定能为班级做贡献。前面的环节都是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告诉学生这一点,那么现在这一个环节就是学生自我内化的时候了,学生的想法即将变成行动。选择有仪式感的志愿卡来书写环节就显得特别有意义。活动2:表明志愿心写好的志愿卡,再张贴上之前的手掌拍道具上,请愿意分享的同学上台,朗读他们的志愿卡,但其实也是在表明他们的志愿心。在这个环节中,选择一些能结合自己特点和优势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们的志愿进行积极回应,赞扬他们为班级服务的决心。最后班主任宣布这个学期也将结合同学们的特点和优势提供更多的岗位,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的同时能更好的为班级服务。然后进行整堂班会课的总结“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每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主人公,有责任,勇担当,那么,我们就不是‘孤勇者’了,我们不会孤单,而是班级里的‘引领者’ ‘团结者’‘建设者’。”设计意图:在交流环节把志愿卡张贴在手掌拍道具上,既合理地利用了此道具,又为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为班级服务,为同学帮助的班干部志愿进行造势,让学生在这一环节既体会到自身强烈的使命感,又感受到班主任和其他同学的肯定。班主任借此宣布的提供更多的岗位的消息,旨在告诉学生这不是一堂独立的班会课,接下来真的会提供更多的班级岗位,让同学们得到锻炼,践行责任心和志愿者精神。班会后延伸教育活动尝试把《孤勇者》这个题目也改一改,让大家一听就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奉献的快乐。不用急着说答案,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班级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本质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责任、担当、奉献。班会反思班干部是每个班级中存在的岗位,尤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班主任通过对班干部的存在价值讲述,所做贡献的肯定,以及展现班干部身上存在的责任心、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内化为自身的责任心和志愿者精神,有为同学、为班级服务的决心,并且实践到行动中。这节班会课将现在小学生中传唱度很高的歌曲《孤勇者》导入,引用“孤勇者”的概念,极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孤勇者”作为整节班会课的线索,按照“寻找-采访-辩论-成为”这样的环节来完成整节课的教授,目标螺旋上升。再结合班级中现有班干部的所作所为,肯定班级中的小干部为班级、为同学所作出的贡献,素材来自学生中间,再用到学生身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班会课的学习和感受。同时将热点新闻作为辩论的点,让学生关注热点的同时又能回头看自己班级中的情况,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参与意识,在辩论中让学生知道班级责任和担当是班干部必须具备品质,同时为班级服务的同学和班干部的身份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表明志愿决心环节,将整节课的行为目标呈现,希望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表达成为班干部的决心和志愿,来呈现学生成为一名有较强责任心,为同学服务,为班级做贡献的小干部,成为一名班集体中真正的主人公的目标达成。整节课比较顺畅,但是在一些环节上还需要打磨,以求更加自然。比如在“辩论身边的‘孤勇者’”环节,学生容易将回答的点放在岗位数量上,而不是考虑到班干部和责任担当的关系上。再比如在填写志愿卡环节,愿意分享的学生可能本身就已经是班级的班干部,而其他同学因为羞涩或者自觉能力不足,并没有非常乐意分享,这其实也表明了课堂的目标并没有百分百的达到。所以在后续的德育延伸中,还是需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班干部岗位的选举和落实。在今后的班会课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给学生真正的班集体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