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喀斯特、海浪、冰川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第一课时,是在第一节学习了流水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流水溶蚀地貌。本节教材从流水的溶蚀与沉积、海浪侵蚀与沉积、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入手,简要的阐述了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关于喀斯特地貌,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教材从溶蚀和沉积两个角度,呈现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的具体信息材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区域分布特点。【教学目标】运用景观图与地图,了解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特点,增强区域认知能力。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并归纳描述喀斯特地貌特点的方法。通过对桂林地区(旅游开发、交通建设、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的学习,欣赏喀斯特地貌的美丽景色,感受喀斯特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核心素养目标】根据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如下表所示。水平一 水平二在日常生产生活情境中,能够辨识喀斯特地貌景观,简要分析上述地貌景观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简要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对于给定地貌类型,能够简单分析其与大气、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关系,解释主要地貌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地貌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根据地貌景观的成因,推断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景观进行初步的观察(地理实践力)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景观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进行简要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特点的分布与特点。【教学难点】流水溶蚀与沉积外力作用的具体过程,以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1. 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2.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教师阐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他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教师提问】喀斯特命名的由来又是什么呢?【教师阐述】——喀斯特地貌的命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伊斯特里亚碳酸盐岩(石灰岩)高原溶蚀而成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从此“喀斯特”一词逐渐变成了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名词术语。1966年,我国第2次岩溶学术会议上,决定将喀斯特改称岩溶;1985年恢复“喀斯特”;1996年又改称岩溶。 所以在我国称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但由于传统上的原因,喀斯特一词流传甚广,与岩溶并存。目前,我国两种称谓并存。【视频展示】喀斯特地貌【教师总结】——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教师提问】你能说出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地貌吗?并进行分类。【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喀斯特地貌的类型按外力作用分: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按空间分布分:地上喀斯特——溶沟和石芽、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表钙华堆积。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一、喀斯特溶蚀地貌【图片展示】——溶蚀地貌通过赏析图片,认识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是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塌陷的喀斯特漏斗又称为天坑。重庆武隆天坑【探究活动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讲解】【活动探究2】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 106.8°E) 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窝凼天坑形成的过程。请分析在该地安装射电望远镜的有利条件。【学生小组活动并展示答案】【教师讲解】——以“天生三桥和桥间天坑”的形成原理阐述【教师总结】——天坑的形成原因①该地石灰岩广布,流水不断侵蚀、溶蚀,形成地下溶洞;②常年累月的发展,地下溶洞的顶部岩层坍塌,便在顶部形成坑的形状。【教师总结】——天坑安装射电望远镜的有利条件【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①天然洼坑,土石工程量小,利于安装;②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储存,减少地表水的截留及对望远镜的腐蚀和破坏。③远离城镇,受电磁干扰小。【活动探究3】——石漠化【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对土壤、地表水的影响】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表水下渗+水中含有碳酸钙物质)。【补充】——【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对地形、交通、农业、旅游、自然灾害的影响】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且交通线路的修建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形态,吸引了大量游客。喀斯特地貌区多裂隙、断层,地质灾害多(如:地表塌陷)。地下暗河出水口易洪涝隐患且水质差。【教师提问】通过学习喀斯特溶蚀地貌,请同学们从化学角度分析其原因。【学生回答】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喀斯特沉积地貌【图片展示】——溶洞景观(左图)和钙华景观(右图)【活动探究4】图片中的各种地貌形态是什么?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喀斯特溶洞时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些了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材料:钙化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泉水中的喀斯特水,可以沉积出阶梯状的钙化梯池,如四川松潘县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钙化池,有大大小小5000多个钙化池,如一片片露天的溶洞,在阳光的照射下美轮美奂,闪耀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请分析黄龙钙华池形成的原因。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黄龙洞钙华剖面年层中出现黄—白相间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当地表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时,水中的杂质就会转变为碳酸钙并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就会沉淀并形成石笋,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①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增多;②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雨水下渗减少;③降水减少;④地下河下切侵蚀。(1)黄龙钙化池的形成原因①四川黄龙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这一带构造运动强烈,岩层中大量断裂、裂隙分布;②地下热泉活跃,地下热泉沿裂隙上升,溶解了大量碳酸钙,形成喀斯特水;③喀斯特水到地表后,由于地表气温下降,气压下降,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就会有碳酸钙沉积。(2)黄龙洞钙华剖面年层中出现黄—白相间的现象原因:①黄色——雨季雨水冲刷土壤向水中混入泥沙;②白色——旱季(清亮的泉水)。钙华的颜色为纯净碳酸钙沉积本色;③所以出现黄—白相间分布的钙华。【教师提问】喀斯特沉积地貌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请从化学角度分析。【学生回答】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H2O。【教师总结】水溶解石灰岩 含Ca(HCO3)2中的CO2逸出【原因:温度、压力的变化】 CaCO3沉积(钟乳石、石笋、石柱)【活动探究5】“中国南方喀斯特”于 2007 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 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蔚为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2. 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了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1.“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云贵高原】2.地表景观:石林、峰林、天生桥、钙化坝、钙化湖等。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教师提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回答】①流动的水(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②岩石具有可溶性(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③有水的溶蚀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