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喀斯特、海浪、冰川地貌》教学设计第2课时 海浪、冰川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第二课时,教材从海浪侵蚀与沉积、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入手,阐述了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对于海岸地貌,教材主要从海浪作用这一角度简要地阐述了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和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因大部分学生对海岸地貌,尤其是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缺乏感性认知,教材运用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并设置了相关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活动案例的分析,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对于冰川地貌,教材只介绍了冰川地貌(冰斗、U型谷、角峰和刃脊、峡湾、冰蚀湖等),在教学时要可结合图片信息加以说明,并应特别关注高纬度地区海岸线冰川作用留下的峡湾地貌。教学时适当补充冰碛地貌,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的景观图,了解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并描述其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能够根据实验模拟与动画演示,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动态的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分布特点,提升综合思维。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究海岸地貌、冰川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目标】根据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如下表所示。水平一 水平二在日常生产生活情境中,能够辨识海岸和冰川地貌景观,简要分析上述地貌景观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简要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对于给定地貌类型,能够简单分析其与大气、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关系,解释主要地貌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地貌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了解海岸和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根据地貌景观的成因,推断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景观进行初步的观察(地理实践力)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景观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进行简要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 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海岸地貌、冰川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图片导入】赏析图片,与学生一同感受大自然的曼妙。那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海浪地貌【自主学习】请说出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区别,并画出示意图。【学生回答】海岸线——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时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随潮水涨落而变动。由于收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海岸带——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包括陆域与近岸海域。【教师提问】——海岸地貌的概念什么是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教师提问】——海岸地貌的类型海岸地貌有哪些呢?如何分类呢?【学生回答】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沉积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贝壳堤等。【图片展示】——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地貌【教师承转】海蚀作用的同时,又对海蚀产物和河流带来的物质进行搬运。其中波浪是海水搬运作用的主要动力。【教师提问】什么是海积地貌呢?【学生回答】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贝壳堤等。【探究活动】(1)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2)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海蚀崖属于海蚀地貌,其为高出海平面的陡崖。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离岸堤是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海滩是指由海水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2)海滩可分为砾石滩、粗沙滩和细沙难。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是因为只有颗粒就小的粉沙与黏土粒级的沉积物才容易输运入海。(3)沙质海岸其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毁损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教师承转】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峰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由于激岸浪及其冲流和回流的反复作用,使海滩称为分选最佳的沉积物。二、冰川地貌【教师提问】什么是冰川?请说出冰川的类型。【学生回答】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林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教师总结】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左图)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右图)【教师提问】什么是冰川作用?什么是冰川地貌?【学生回答】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教师提问】请说出冰川地貌的类型。【学生回答】冰川侵蚀地貌:冰斗、U 形谷、角峰、刃脊、冰蚀湖、峡湾冰川堆积地貌:冰碛物、冰碛丘陵、冰碛湖【教师承转】冰川的“力量”当冰川厚达 100 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 90 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 30 余米!【图片展示】峡湾:冰川侵蚀作用,崖壁陡峭,曲折幽深,如:挪威海峡。波状平原:冰川堆积作用,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典型景观有波德平原。冰碛湖:最典型是北美五大湖,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活动探究1】松恩峡湾是挪威最大的峡湾,也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全长达240公里,最深处达1308米。两岸山高谷深,谷底山坡陡峭,垂直上长,直到海拔1500米的峰顶。两岸山峦起伏层林叠翠,忽而云雾缭绕虚无缥缈,忽而白雪皑皑寒气逼人,峡湾的水清澈透明、水面如镜。坐船行驶在峡湾里,如入仙境。你知道挪威的峡湾是怎么形成的吗?请根据峡湾地貌的成因推测其分布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后并回答】1.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2.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纬度越高,峡湾风光分布相对频率较高,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常年较低,在冰川时期受到的影响更大。所以峡湾一般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如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部、美国阿拉斯加沿海、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南美洲南端等。【活动探究2】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2005 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挪威西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 U 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 V 形谷的形态差异。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和河流侵蚀形成的U形谷形态、位置一样吗?【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创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V形谷两壁较陡,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2.冰川形成的U形谷的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较平直而宽阔。与河流作用形成的U形谷相比,冰川形成的U形谷搬运能力比较强,但距离相对比较短,碎石岩屑磨圆度差。U形谷谷壁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河流U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形平坦地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流的侧蚀、堆积作用较明显,进而呈U形。【图片展示】——冰川沉积地貌【活动探究3】冰碛是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携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请思考冰碛物和河流的沉积物在特点方面的差异。【学生小组讨论后并回答】冰碛物有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绝大部分棱角分明。河流沉积物则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细的分选性,而且河流沉积物的磨圆度好。【回归导入】【学生集体回答】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喀斯特地貌:地表景观:石林、峰林、天生桥、钙化坝、钙化湖等。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右笋、石柱等。主要分布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冰川地貌:冰斗U 形谷、角峰、刃脊、冰碛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青藏高原地区。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沉积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喀斯特地貌:流水的侵蚀形成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海岸地貌:海水侵蚀和堆积形成【板书设计】【当堂检测】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B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4-5题。4.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5.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据此完成6-7题。6.图中所表示的地形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 ( B )A.玄武岩分布区 B.石灰岩分布区 C.大理岩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7.图中标注有三种山地地貌,按照其形成顺序依次是 ( B )A.峰丛→孤峰→峰林 B.峰丛→峰林→孤峰 C.孤峰→峰丛→峰林 D.峰林→孤峰→峰丛8.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B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积地。结合材料,完成9-10题。9.下列地貌中,不属于海积地貌的是( D )A.沙滩 B.沙嘴 C.离岸堤 D.钙化坝10.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A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海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