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课件(共35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课件(共35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今天,我们 如何做家长?
XXX学校 XXX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小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家庭教育,无疑对孩子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不仅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措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前言
前言
家庭教育
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目录
CONTENTS
01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02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03
教育孩子的目标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01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1、让孩子充分睡眠、健康饮食和锻炼。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能低于9.5小时,
家长要让孩子形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坚持锻炼,可减压,更健康,也会让智力达到巅峰。
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它们会影响孩子的内分泌。 高强度的学习,能量消耗大,平衡健康的饮食,会输送需要的营养。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2、让孩子学会做家务。
生1:“我开着宝马车回家,一按门铃,门就开了。”
生2:“我雇了三个保镖、两个保姆,还有一个机器人。”
生3:“我当了庄园主,还有许多仆人。”
生4:“我说一句话,就能挣一万多元。”
生5:“那时候的我什么都不用干,到处旅游。”
——摘自我国某城市小学生征文活动《长大后的我》
拜金主义
不劳而获
扭曲的
价值观
家长要舍得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3、让孩子学会忍耐。
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的孩子,是不懂得珍惜的。
能够忍耐的孩子,在学业和社会适应上都比较突出,更容易成功。
家长应对孩子物质欲望严格,情绪欲求宽松。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4、给平常的小事增加难度。
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用不常用的手开门、刷牙。让平时习以为常的小事,增加难度,促进他们习惯选择稍微难一点的事,而不是简单的事,从而增强自制和专注力。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家长不需要事无巨细地规定几点干什么,更不要无处不在的监视。让孩子养成自我规划,自我监控的能力。建议孩子做一张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在上课、吃饭、休息、玩耍上的时间,哪些事情上花的时间长,一起讨论怎样优化。
5、让孩子学着自己规划时间。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阅读习惯
清华附小校长杜桂梅曾说:“不阅读的孩子,基本已经具备了差生的潜质。”又说:“爱阅读的孩子,品质也不会太差。”
语文首先具有工具性,海量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阅读速度,理解力。如果学不好,会影响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数学题目无法理解,英语阅读做不完。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选择图文并茂的读物,并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出发,挑选感兴趣的领域书籍。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阅读习惯
④ 明确目的,有计划读书。
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应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⑤ 学会方法,提高效率。
坚持每天阅读
读写结合,读思结合
借助工具书阅读
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课堂40分钟很关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集中课堂注意力的目标。
作业是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家长每晚要坚持检查孩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是否做完、是否做对?书写是否美观?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预习的习惯
新教学理念有一条“先学后教”。让孩子对课本进行预习,学习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不理解的,不懂的地方,反复学习,自行研究,可以提高孩子深入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通过自学。80%的知识是可以自己解决的。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写好字的习惯
可以说90%的孩子并没有写好字。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漂亮的字是每个人的门面担当,写字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做事认真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写字的方法也简单。家长可以买一本字帖,让孩子将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先临摹,再模仿。持之以恒,从而做到于永正说的,达到楷书之体。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思考的习惯
家长要培养孩子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的习惯,引导孩子多提问,不要总等着别人告诉他解决办法。
比如,家长可常与孩子一起观看教育类电视节目,与孩子针对节目内容交换意见,引导孩子多思考,从节目中学到知识。
孩子要形成的习惯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总结反思的习惯
每次测验考试后,家长要让孩子养成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让孩子自己分析优点和不足,从每一次的总结反思中得到成长。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02
总的原则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误区一: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言教”,在孩子犯错或考得不好时,对孩子一味的批评责备、讲道理,态度粗暴、言语苛刻,往往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正确做法:
家庭教育应遵循“身教”与“言教”相统一的原则,家长先做好榜样;批评应与赏识相结合。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误区二: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溺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造成孩子娇生惯养,助长了孩子越来越贪婪的欲望,容易形成挥霍浪费的坏习惯,甚至走上邪门歪道。
正确做法:
家庭教育应遵循“爱而不溺”的原则,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误区三:家庭教育中的过分严厉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严苛,要求过高,为孩子设定一个个难以达到的目标,若没实现便作出惩罚。太严厉的教育会让孩子产生压力,时间长了会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正确做法:
家庭教育应遵循“宽严相济、循序渐进”的原则,家长对孩子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要合理,孩子表现好时也要适当的表扬。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
①询问。你可以问问:今天语文(数学、英语)学到哪一课了?听懂了多少?昨天作业错了几道题?自己能改正吗?今天在学校被老师表扬(批评)了吗?为什么?今天自己哪些做得好,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也可以和老师交流评价。具体、有针对性的询问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和关心。
1、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
②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家长要坚持每天检查孩子各科的作业,包括字体是否工整,这反映着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良好;作业是否全对,这反映着孩子当天学习的内容是否掌握。如果两者都有欠缺,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分析原因,引起重视,慢慢加以纠正。
1、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
当孩子成绩考得不好时,家长不要一味责骂孩子,也不要用说教的方法告诉孩子不考好就怎么样,最佳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看试卷,找到孩子丢分的原因,制定解决办法,尽最大努力给孩子讲解。
2、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
不要要求孩子一直控制自己,多给一点空间,能减少压力,提高自制力。过于让孩子注重自我控制,孩子达到自我控制的行为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难。
3、让孩子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
教育孩子的目标
03
教育孩子的目标
小陈,清华大学生,就读一年就退学,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督促着学习,完全没有自我管理、独立生活的能力,上大学后旷课,逃学,挂科,就读一年就被学校退学。
故事一
故事二
小李,职场成功人士,地位高、发展好,有房有车,不到30,儿女双全,但近期突然查出肝癌,因为工作不顾及自己身体,用生命透支。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们真的成功吗?
教育孩子的目标
1.让孩子学会生存
家长要发掘孩子的兴趣,这个兴趣至少是支撑他生活生存的其中一个动力。
教育孩子的目标
1.让孩子学会生存
家长要培养孩子生存的能力,不让孩子娇生惯养。
生存能力包括:请求帮助、拒绝要求、 表达愤怒、帮助他人、合作共赢。
教育孩子的目标
2.让孩子学会做人
家长要教会孩子自尊:自己爱自己。
家长要教会孩子自信:勇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育孩子的目标
3.让孩子成才
家长的任务是提供孩子学习的环境,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在做人方面提供榜样。
(案例一)
河南鲁山县的农民林修德、黄兆安夫妇只有初中文化,靠种地、打工甚至卖血培养三个孩子都成为博士并且品德优秀。
(案例二)
河源连平坡头镇鞋匠罗金仁和妻子李永弟未读过书,但靠着勤俭刻苦、宽容礼让、热心助人的品格和家风培养了六个孩子各自成才,其中三个孩子成为博士。
家长的文化程度并非孩子成人成才的前提条件,而家长的人格素质、人格魅力才是决定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关键因素。
应用前景
1
3
2
聪明的家长总是站在孩子后面鼓掌,愚昧的家长总是站在孩子前面数落。
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名言分享
应用前景
4
6
5
决定人生成败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长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应用前景
名言分享
谢谢大家!
延时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