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事故”为“故事”: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课件)-(共17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变“事故”为“故事”: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课件)-(共17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变“事故”为“故事”
——挖掘学生矛盾背后的教育资源
班主任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来自学生的突发情况。
周一上午,我相继收到两张纸条。
1、事发---别生枝节
孩子之间的小小矛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要把这个突发情况变成一次教育契机。
打开孩子的心结
学会友好相处
正确处理问题
2、唤醒---别开生面
我这样评论陈一文:“衣服无端被弄上墨水,并没有咄咄逼人,也没有揪住不放,而是选择一次又一次宽容和谅解,这都已经第三次了,实在是担心今后还有类似事情发生,才选择求助老师要求换座位。我完全能够理解他的心情并赞同他的求助方式。”
我这样评价范晓涵:“晓涵也让我很感动。第一,墨水弄脏别人衣服,她并非有意,主观上不存在恶意;第二,弄脏之后她没有逃避,也没有找借口,而是积极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带回家洗),在一种方案被对方否决之后继续提出第二种方案(赔钱),这说明晓涵同学具有极强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在两种方案都被对方否决之后,他仍然没有气馁,还在思考如何弥补,最终选择配合同桌向老师提出同样的诉求——换座位,这是对同桌的一种尊重,很有绅士风范。”
班会课
突出两个人的文明修养
一次可能激化的冲突,被我导向了美好的表扬,全班都沉浸在这份美好之中……
两个孩子都强烈要求换座,你们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讨论交流:
第一个发言者至关重要,我选中了发言应该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小睿。
3、点拨---别出心裁
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晓涵是故意的吗?
宽容
原谅
4、引导---别具只眼
甲方
乙方
不原谅
感动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蔓延到整个教室,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正是学生本人充当着教师的第一个助手。”我为我的孩子们骄傲!
今天我眼中最美的同学是陈一文,他对“墨水飞溅”很大度,主动原谅范晓涵并且帮助她改正,很棒!
今天我懂得了要学会宽容大度地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今天我明白了同学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今天,我从陈一文和范晓涵身上得到了很珍贵的“金子”!
从范晓涵身上学到:作为一个伤害者,自己首先要说实话,澄清了事实再进一步去弥补自己的过失,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推脱责任,将过错都推给别人或者拉人下水。
从陈一文身上学到:作为一个受害者,不要得理不饶人,这样会引起更多的乱子。自己和对方都各退一步,事情一定会很愉快地解决。如果两个人谁也不让谁,只会变成不欢而散的结局。
总结:伤害者要承担责任,弥补过失;被害者要大度一些,谦让对方,使事情和解。
今天我学会了在别人一件事做的不好的情况下,不能粗暴解决问题,要教那个人怎么做。
当天晚上,很多孩子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5、借力---别具匠心
把两个人的矛盾作为契机,引发班级讨论;每一个孩子都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彼此感染,互相感动。
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它的生命力就表现在:一个人总在影响着另一个人,而这种影响又受到其他人的评价。借助于同学的评价,不仅对当事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促进了整个集体品质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观点
注意盖笔帽,切记!
6、延伸---别有洞天
晓涵母亲主动在班级微信群中说:“孩子跟我说了墨水的事,很自责,感谢陈一文同学的宽容和同学们的帮助,还有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家长也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笔习惯,真诚地向陈一文同学道歉!”
7、尾声---别有滋味
小小的事件,大大的收获,学生、家长、老师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
我正是抓住“换座风波”的机会,构思了这个故事。故事的推进者是全班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每一个人都是故事的编织者,同时又都是故事的主人公。在共同完成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编辑错误”,最后实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所谓“完美的结局”是孩子们学会了以宽容和大度处理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小矛盾小纠纷。
一次令人担心的“事故”,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这就是“生成性”教育,考验的是我们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