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主题班会:“我与众不同”主题班会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看待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合理利用。2.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3.鼓励学生认识自己并勇于去追求自己的与众不同。【课程讲解重难点】重点:自己的与众不同,好好利用,就是优势。难点: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找到发挥之处。【课程内容】讲解暑假已经结束,我们要进入新学期的学习了。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相信对于学习和考试大家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了,那对于我们自己,你是否同样有清晰的认识呢?作为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你了解自己吗?你喜欢自己吗?今天我们就以来认识一下自己。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就是《我与众不同》。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有以下5个部分,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同学们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吗?你是否觉得自己个子太高/太矮?或者作为女生,别人喜欢布娃娃,你却喜欢跳上跳下?或者别人都能静下来,你却总喜欢动起来?或者还有其他的特点?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可能大家经过思考之后,就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对自己的与众不同,你怎么看?自卑还是自豪?可能大家对于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感情比较复杂,有时觉得自豪,有时觉得自卑。那我们来看3个人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与众不同,又是怎么做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3个人物。首先,我们看一个高个子女孩的故事。吴怡,14岁,初三,身高180cm,“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于身高,别的女生都很小巧,我比人家高出一截,走在街上就很突兀。”为了不显得突兀,吴怡总是驼着背。此时的吴怡对与自己的身高是非常自卑的。她不喜欢高个子的自己。个子高是缺点吗?个子高、与众不同是优势啊。妈妈和她商议后,吴怡去学了模特表演。结果一鸣惊人,吴怡获得了2017年国际模特大赛的冠军。当时吴怡进行模特训练才几个月时间,看来老天爷给她高个子,就是让她挖掘潜能的。我们听听吴怡怎么说。点击播放视频。视频简介:吴怡介绍了自己如何利用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并进行专业训练的。视频旨在鼓励同学们正视自己的与众不同。从吴怡的经历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吴怡告诉我们:你的独特之处是属于你的礼物,看到它、接受它、打开它、利用它,它会给你惊喜。下面我们再看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有关张伟丽的。我们一起来了解:张伟丽,1990年出生于河北邯郸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家庭。天生好动淘气,打架、爬树……女孩子喜欢的洋娃娃等玩具都不喜欢,张伟丽有一个武侠梦,张伟丽要成为强者。父母和她商议着,让她去当地一所武术学校学习散打,学习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张伟丽却如鱼得水,训练异常刻苦。张伟丽在14岁获得了河北散打冠军。因严重伤病退役后,前往北京打工,干过很多种工作:张伟丽做过幼儿园老师、酒店前台、收银员和健身房销售,也正是最后的这一份工作使她走上了格斗职业生涯。在健身房遇到伯乐蔡学军,他是中国区最早推广MMA的经理人,也是一名狂热的MMA爱好者。在他的精心引领下,张伟丽参加了很多比赛,由于在比赛上表现突出,张伟丽她成为了一名职业MMA选手。UFC是一家全球格斗组织,冠军会带上金腰带。张伟丽创造了奇迹和历史,她在2019年拿到了中国和亚洲第1个UFC冠军。七年时间,张伟丽把护腰带变成了金腰带;42秒,她击败了对手。点击播放,张伟丽的与众不同。视频简介:视频主要总结了张伟丽的与众不同,张伟丽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有清醒的认识,并把这种与众不同发挥到了极致。我们来总结一下张伟丽:张伟丽是与众不同的,张伟丽的可贵之处在于把自己的与众不同放对了地方,并用专注让与众不同变得熠熠生辉。同学们如果有这方面爱好的,一定要把这种爱好放对了地方。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物:他就是苏炳添。苏炳添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成为“苏神”的。苏炳添小时候不爱学习。由于苏炳添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便让苏炳添留下补作业,可苏炳添总是借着上厕所的机会,跑到操场上看别人跑步。每天出现在操场上的苏炳添,引起了杨永刚老师的注意。杨老师问他是不是愿意加入田径队,苏炳添愿意试一试。在杨老师的建议下,苏炳添开启了田径训练生涯。每天的跑步训练都是辛苦的,但是苏炳添不觉得,他喜欢风在耳边穿过的声音,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训练,每次完成任务后,苏炳添还会给自己加练。努力总有付出,苏炳添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记录。2021年,年近32岁的苏炳添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在100米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亚洲纪录。同年8月6日,获得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接力铜牌。苏炳添也早已不是那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苏炳添喜欢科学训练,喜欢研究自己,发表了多篇研究科学跑步训练的论文,苏炳添目前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你能不能让爱好成为你一生的追求,并一直保持热情,取决于你的格局和视野,只有不断学习,一直努力,才能永远进步。同学们,3个人物的故事看完了,你有什么感悟?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都有各自的独特性,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接纳了它,发挥了它,也成就了他们自己。这就是:认识你的与众不同,发挥你的与众不同,你就与众不同!下面,我们进入第三部分,认识你自己。来看看我们有什么不同之处。现在,请大家思考2个问题:现在你意识到自己的独特并去维护自己的这份独特性了吗?你拥有梦想,并为梦想付出努力了吗?如果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对于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怕辛苦追逐梦想,这些行为用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就是“同一性达成”。“自我同一性”本意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而自我同一性的达成,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如果同学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或者没有因这份独特而感到骄傲,那么你就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没有意识到你与生俱来的这份独特,是你自带的一份礼物。如果你还没有梦想,或者没有为梦想努力过,说明你还有很大的潜力。你完全不必焦虑和迷茫,你要慢慢去挖掘自己,去认识潜力无限的自己。下面我们看一个视频,大家从视频中猜猜这位演讲者研究的是什么?播放视频。视频简介:讲述我们常用密码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演讲者是王小云院士,大家也猜出来了,她是一位密码学专家。那么问题来了,她是一开始就把研究密码学作为自己的梦想吗?我们接着往下看。王小云,从小喜欢物理,想当物理学家。但是,当年中学里普遍盛行“男学理,女学文”的风气。王小云不改初衷,坚持着自己的物理学家的梦想。高考时,王小云阴差阳错选择了数学专业。她很快发现,有趣的数学里有很多未解之谜,千变万化的公式推演看似枯燥却迷人。王院士的兴趣从物理转向了数学。王小云的导师,发现了王小云有学习密码学的潜质,在老师的建议下,她专攻密码学。王小云转入密码学研究之后,很快便对这门复杂神秘的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究,并决定将此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王院士从物理转向了数学,又转向了密码学。她每一次都能在转向后喜欢上新的专业。王院士专心研究密码学,2004年,王小云成功破解了美国引以为傲的密码系统,在密码学界引起轰动。某种程度上,王小云的成功破解,改变了全世界信息安全和密码学的格局。中国成为了后起之秀。王院士的经历告诉我们,慢慢去认识自己,热爱自己,挖掘自己的无限潜力,人生会有无限精彩。同学们,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天赋,也不要着急,慢慢去认识自己,总有一天,你能发现那个让你惊喜的自己。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猜猜我是谁。每人那一张纸,写上“我是一个……的人/我……”为句式写出五个句子。(性格、爱好、品质等)例如:我喜欢看科幻电影。我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我喜欢和别人开玩笑。我热心肠,喜欢帮助他人。我习惯拖延,总是最后几个交作业。老师把大家写的纸条放在一起,从中随机抽取一张,根据描述猜测纸条的主人是谁?大家很可能根据描述,很快地猜出是谁,如果没有猜出,那么请这位纸条的主人自己站起来,让大家说出,他身上最与众不同之处。老师可根据剩余时间长短,自己把控时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本来的样子就是世界给你的最好礼物。下面送给大家一首励志歌曲。这首励志歌曲,大家可能听过,主要就是告诉大家:我是独一无二的,做那个独特的自己。我们来看备用素材。以下备用素材,供有余力的班级使用。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对他人态度的判断。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伤痕实验。伤痕实验是这样的:实验组织者找一些参与者,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就是想观察一下,人们对有伤痕的陌生人态度如何、感觉如何;然后把这些参与者领到一个专门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任何镜子,专业的化妆师给每个人画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然后给他们一个镜子,让他们看到自己有伤痕的样子,然后又偷偷给大家擦掉。但是大家的反馈依然是陌生人对他们如何的粗鲁,如何的不友好,如何的盯着他们的伤痕看。明明大家的脸上没有伤痕,为什么大家反馈,陌生人对他们的伤痕反应很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伤痕的样子,在心里给自己一个“我脸上有伤痕”的认识,然后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和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对陌生人的反馈,做出了“他们对有伤痕的人不友好”的解读,其实,这种不友好只是被测试者的幻觉,并不是陌生人的真实反应。陌生人还有一些诸如微笑、和善等行为举动,统统被所有的被试者忽略掉了。是不是我们也这样:当我们某一件事没有做好,我们可能觉得自己这方面没有天赋,更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掌握正确做这件事的方法。当我们遭受了一些挫折的时候,可能觉得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了,可能只要我们多个角度去思考,多找其他人帮忙或者听听他人的看法,就会迎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某人一句有意或无意的话,我们就觉得受不了了。心理学家阿德勒,觉得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学习一塌糊涂,尤其数学更差。偶尔有一天,却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没有做出的数学题,觉得自己还是有天赋的,随后数学越学越好,最后成为了医学博士,后又专门研究心理学,成为了杰出的心理学家。可见,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就能改变未来。因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认识变了,他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生改变,所有的行动也发生变化。改变我的认识,先从树立一个可以够得着的目标开始吧。为了目标努力,同时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我的认识;让我的新认识来重新定义我的未来。本课内容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