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和地图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出山顶、山脊、鞍部、陡崖等山地的不同部位。3、在地形图上能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等高线示意图,总结各种地形特点。2、读各种地形图,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画图,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识别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一节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这些地形如何在地球上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呢?这就是今天《地形图的判读》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知1、地形图有哪些种类地形图是地图的一种,书本上主要介绍了三种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另外两种地形图的基础。2、海拔、相对高度、垂直距离(学生自学书本,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进行讲解)1500米:甲的海拔500米:乙的海拔1000米:表示甲比乙高出1000米。也就是相对距离。[强调] 不管是垂直距离还是海拔,指的都是垂直距离。(思考)低于海平面的地方要怎么用海拔表示?(等深线)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数值表示。(关于正海拔与负海拔的计算)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不同点 相同点海拔相对高度3、等高线(通过图示讲解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叫做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思考] 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有什么作用?等高线能够反映坡度的陡缓坡度陡——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等高线稀疏三、课堂小结学生通过板书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板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不同点 相同点海拔相对高度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运用等高线认识地形图上的不同山体部位。二、讲授新知1、课件展示山体的地形,结合手势讲解各类山体部位的特点。山峰——等高线闭合,外低内高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判读山体地形 山谷——登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峰中间的低地陡崖——等高线重叠2、重点分析山脊与山谷的区别山脊——分水岭山谷——集水线(多形成河流)3、分层设色地形图[承转] 为了更直观地辨别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 读教材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类型并对照右下角的高度区分它们的特征。思考(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着色随着海拔的变化规律。4、地形剖面图[承转]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可以利用地形剖面图。[活动] 绘制地形剖面图过程:(1)选剖面线;(2)画平行线;(3)引垂直线;(4)连交点线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五个山体部位和五种地形区,同时学会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使用与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希望同学们课后结合地图多做记忆。【板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山峰——等高线闭合,外低内高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判读山体地形 山谷——登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峰中间的低地陡崖——等高线重叠分层设色地形图——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地形剖面图——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上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