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古诗封瑞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得名《古诗十九首》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古诗十九首》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外戚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经济:两极分化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wèixīnyínghuájīngpān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 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佳美,珍贵“花”“繁盛”“给予、馈赠”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庭院里载种着一株佳美的树,绿叶满树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本是春日佳景。“花”女主人公一人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枝折条,摘下了其中最美一枝花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1.前四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奇树”说明了树的佳美,“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佳美繁茂的树却无人一同欣赏,其内心定是孤寞,感情无所寄托而引发内心无限相思。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女子的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充满到达历时很久花香充满了女子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花儿不能送达到心上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1.“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女子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3.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主题思想此五言古诗写一个独居在家的女子对远行的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课外拓展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踏过江水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茂盛的草木。可是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庭中有奇树》(家长监督背诵,默写签字提交音频及图片)2、读熟《龟虽寿》(提交音频)3、预习并抄写《龟虽寿》原文及右侧注释(提交图片)4、认真复习七下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