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争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争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文明行为,明确争做文明中学生的重要性。
2. 掌握文明行为的基本规范和礼仪,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文明行为的基本规范和礼仪,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本素质较高,但在校园文明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随地乱扔垃圾、不礼貌用语等。学生大多数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但缺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经验。因此,本次主题班会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学生随地乱扔垃圾的场景。
-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否文明?为什么?
- 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意识到文明行为的重要性,并明确本次主题班会的目标:争做文明中学生。
2. 知识讲解
- 介绍文明行为的基本规范和礼仪,如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守时守信等。
- 举例说明:
- 尊敬师长:在与老师交流时,要注意使用尊敬的称呼,如称呼老师为“老师”或“老师姓氏”。
- 礼貌待人:遇到他人时要微笑、问好,不使用粗鲁的语言或行为。
- 守时守信:遵守约定的时间和承诺,不迟到、不缺席、不失信。
3. 个人习惯养成
-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列举出自己认为的良好个人习惯。
- 例子:
- 整理书包:每天放学后整理书包,将教材、作业本等放置整齐,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
- 保持卫生:自觉保持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卫生,不乱扔垃圾。
- 遵守交通规则:在上下学的路上,遵守交通信号、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等。
4. 社交能力培养
- 角色扮演:提供几个常见的社交场景,如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合作等。
- 例子:
- 与老师交流:学生扮演学生角色,老师扮演老师角色。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使用礼貌语言、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表达清晰、有礼貌。
- 与同学合作:学生扮演同学角色,通过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5.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校外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社区、公益机构等,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 例子:
- 参观社区: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居民共同维护社区环境的努力,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 参观公益机构:学生参观公益机构,了解志愿者的工作和贡献,如敬老院、动物保护协会等。
- 小组讨论:学生回到班级后,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社会公益活动计划。
- 例子:
- 环保宣传:制作宣传海报,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知识和行为,提倡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 义务劳动:组织班级同学参与义务劳动,如清理校园垃圾、整理图书馆书籍等。
- 计划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计划,并邀请其他同学参与。
6. 总结和反思
- 学生发言:学生回顾本次班会的收获和体会,分享自己对文明行为和社会公益活动的认识。
- 例子:
- 学生A:我意识到文明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形象,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会更加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 学生B:通过参观社区,我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我计划组织同学们一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指导。
五、板书设计:
争做文明中学生
- 关键词:文明行为、基本规范、礼仪、个人习惯、社交能力、社会公益活动
六、教学反思:
本次主题班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通过参观社区和讨论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以提高他们对文明行为和社会公益活动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