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框架引领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2、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及其关系。3、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4、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5、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6、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温故知新课堂导入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新课讲授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1.什么是认识?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及其关系?2.什么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3.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认识如何反作用于实践?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自学导读01认识与实践阅读与思考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看到了人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是一种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脱离客观世界的“理念世界”,认识来源于对“理念”的回忆。1、认识(1)含义: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性质积极的≠被动的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注意:意识和认识。1.体系不同: 意识属于唯物论,认识属于认识论。对应的概念不同: 意识与物质对应 认识与实践对应2.含义不同: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3.层级不同 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P48第一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P48第一段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生动的直观”“抽象的思维”认识与实践知识归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动物 人类特有≠认识2、实践P49第二段客体、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主观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有三层含义: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1)含义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思考: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判断下列实践活动属于什么形式?1.修建港珠澳大桥2.秋收起义3.杂交水稻的培育4.老师讲课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②变革社会的实践例如:革命(在阶级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③科学实验活动例如: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革试点)注意:实践除了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艺术、医疗等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2、实践的形式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①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例:农民伯伯种小树苗实践的主体(农民伯伯)实践的手段(锄头等工具)实践的对象(小树苗)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认识与实践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②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表现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社会制度的更替实践是能动性活动原因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与实践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问题:(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认识与实践知识归纳:实践的特点实践的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关键词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工具、环境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布局、蓝图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社会性、历史性 合作、共同、团队、当时条件、历史阶段0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侧重于“从无到有”)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人类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认识途径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那里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侧重于“认识从旧到新,从不全面到全面”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是根本(第一位)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客观的比较和对照验证认识的真伪)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①客观事物②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桥梁)主观认识客观世界原因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纸上谈兵)情景探究 重点突破(强调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注意:1、认识的过程图式:实践——认识——实践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②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实践反作用决定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思维导图4.11.(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练习2.(23湖北)“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练习3.(23全国乙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B练习14(23全国甲卷)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1)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12分)练习【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练习祝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课件).pptx 人类探测火星的历程已有很多年,中国后来者居上.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