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时 教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时 教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表格版)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 课型:新授课
主备: 审核: 时间:
知识目标:1. 综合思维:运用地球公转的规律和原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自然现象。2. 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特征。3. 人地协调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答:前段时间昼长夜短变化情况 【新课讲授】1.什么是地转偏向力?2.为什么会存在地转偏向力?3.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是怎样的?(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教师讲解】一、昼夜长短变化1. 昼弧和夜弧预习教材内容,结合幻灯片:【问题】什么是昼弧、夜弧?(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教师讲解】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板书:2. 昼夜长短的变化【问题】两分日,全球昼夜长短状况如何?北半球夏至,全球昼夜长短状况如何?北半球冬至,全球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教师讲解】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内是极昼;赤道上昼夜等长;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北极圈内是极夜;赤道上昼夜等长;南半球反之。【小结】昼夜长短状况的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问题】什么是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如何变化?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教师讲解】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日出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正午的太阳角度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板书: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问题】两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北半球夏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北半球冬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教师讲解】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小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巩固练习】1.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B )A. 不存在    B. 秋分日    C. 冬至日    D. 夏至日2. 在下列各纬度中,一年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C )A. 67°N B. 21°S C. 50°N D. 89°S4. 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应是( C )A. 5时 B. 7时C. 19时 D. 21时3. 夏至日,下列哪个地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A )A. 北回归线附近 B. 南回归线附近C. 赤道附近 D. 两极附近4..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B )A. 赤道以南地区     B.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C.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5. 下列日期中,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C )A. 国际劳动节 B. 国际儿童节 C. 我国国庆节 D. 我国教师节
【板书设计】一、昼夜长短变化1. 昼弧和夜弧2. 昼夜长短的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