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2.2构造地貌的形成1 课型:新授课主备: 审核: 时间:知识目标:复习背斜、向斜和断层对地貌的影响理解各地貌的成因并能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其成因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区域认知力提高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国防教育的价值观。【教学重点】背斜、向斜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华山、庐山、(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形成原因相同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讲解新课】山的类型从成因上分为三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前两种我们在上节课都有涉及,现在大家阅读教材,73-75页,认识三种类型的山。(一)褶皱山1.褶皱(1)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用书演示,结合图片)(2)基本单位:褶曲 褶皱的一个弯曲 基本形态:背斜(向上拱起)与向斜(向下弯曲)[活动]地形倒置如右图:思考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右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侵蚀前地形(内力作用)侵蚀后地形(外力作用)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找矿 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2、找水 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3、工程建设 背斜:修建隧道一般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瓦斯爆炸 向斜:大坝;煤铁;透水事【课堂检测】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 A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读某区域岩层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B )A.断层 B.向斜 C.背斜 D.褶皱4.图中甲处地貌是( B )A.平原 B.山岭 C.山谷 D.高原【板书设计】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