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候》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明确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通过引导学生判读气温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3.进一步说明南北气温差异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策略气温是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了解气温的时空分布,对于气候特征的概括和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等温线图的分析也是等值线图学习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课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和方法上,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储备了等温线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能,对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有所认识,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会分析方法是难点。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把教材内容作为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应用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情景展示,引入新课 【情境引入】展示图片,观察祖国各地春节的差别,说出造成不同的原因。 观看图片并思考 通过不同城市同一季节景象不同,引入主题,激发兴趣环节二 我国气温分布特征 【课堂活动】 活动一 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并回答: 1.描出图中0℃等温线,说出它东段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2.依次读出图中海口、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漠河的一月平均气温,观察自南向北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漠河与海口的一月平均气温相差多少? 3.为什么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 读图分析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思考并回答 通过引导分析气温分布图,从图中读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概括明确: 秦岭—淮河一线 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冬季风的影响活动二 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回答: 观察7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特点? 2.找出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在图中画出对应等温线,观察思考并回答 通过等温线的判读,了解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并能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提高区域分析能力概括明确: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青藏高原气温夏季最低,海拔高气温低【小结】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过渡 【知识拓展】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观看了解 通过地理小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三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视频讲解】播放动画视频,简单介绍温度带的划分 观看视频,了解温度带划分 通过视频形式,呈现温度带的划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活动】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读图,说一说我国一共划分出哪几个温度带? 2.找到秦岭—淮河线,说说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 读图思考并回答 通过温度带分布图的阅读,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提高读图能力概括明确: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区;秦岭—淮河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阅读书本活动资料,结合地图,说说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差异? 分小组讨论,并记录答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提示:可从代表性农作物、传统民居建筑特点、耕作制度等方面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资料和生活案例中分析得出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人地协调观五、当堂练习1.《航拍中国》在1月份航拍到黑龙江省是冰天雪地,海南省却是树木葱郁,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2.一人乘火车外出旅游,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旅行袋内装满了他一路不得不脱下来且暂时不穿的衣服,你认为此人的旅游路线应是( )A.上海—北京 B.杭州—昆明C.哈尔滨—广州 D.济南—西安3.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A.南北温差不大 B.南北温差很大C.南北普遍高温 D.自南向北气温逐渐升高答案:A;C;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Ⅰ气温分布特征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温度带划分划分依据五带一区气温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