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战的爆发》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江苏扬州2013年中考)下列图片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七大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层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A项,嘉兴南湖游船反映的就是党建立的历史。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八一建军节源于此。C项,反映的是1927年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D项,反映的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正确答案为D。2.(原创)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这一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七大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层次。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从题中“1945年”或“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出是中共七大。故正确答案为D。3.(盐城2013年中考)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A.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C.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解析】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实质,属于理解层次。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其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从题目中“抗日战争后”这一信息可知,BC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4.(海南省2014年中考)在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参观者可看到依据20世纪40年代某一历史场景制作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欢笑言和版”公仔(如下图)。这一历史场景是(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解析】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的时间和人物。属识记层次。根据蒋介石和毛泽东在一起的历史场景和“欢笑言和版”公仔,还有“20世纪40年代”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这是在重庆谈判时期的“欢笑言和”,ABC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5.(浙江温州2014年中考)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解析】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的时间、背景,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等相关知识点。属于理解层次。A项,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1924年—1927年)创办的军事学校,B项,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D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AB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6.(原创)《双十协定》中,国共两党未达成协议的问题有( )①“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②“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③国民大会问题④军队整编问题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双十协定》内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当时,解放区政权问题、国民大会问题以及军队整编问题在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正确答案为B。7.(江苏镇江2014年中考)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②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属于理解层次。两件事都与国共两党有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抗战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等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也可以用排除法,张学良将军直接参与的是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故正确答案为D。8.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A.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B.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内战爆发原因的掌握情况,属于理解层次。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同时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以及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内战不可避免,故正确答案为C。9.(江苏盐城2014年中考)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46年6月,蒋介石自认为准备充分,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正确答案为B。10.(山东济宁2014年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析】本题考查对内战期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运用层次。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孟良崮位于山东省,大别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从图中“陕西”等相关信息的可知此处为陕北。正确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原创)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拥有军队 430多万人 120多万人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以步枪为主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材料二:“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材料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1)从材料一看,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国民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2)材料二中解放区军民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3)材料三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4)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采用的什么战术与敌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答案:(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战略方针:全面进攻,速战速决。(2)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式: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3)是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4)“蘑菇战术”【解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在军事、经济实力落后的情况下,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逐渐扭转战争局面的史实。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第一问,通过表格归类,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后三问,通过不同时期的双方战略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共产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理解。2.(根据辅教导学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引自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材料四: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1)材料一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三中所谓的“奸党”指的是谁?可以看出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我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这两种命运分别是什么?(4)材料四反映了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商谈“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或“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2)“奸党”指共产党。其真实意图是窥视共产党的动向,转移国际和中国人民的视线,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内战。(3)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是要消灭共产党,发动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富强的老状态去。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4)目的是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说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取得了谈判的主动权。【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准备,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而努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这种题需要学生注意要根据材料作答,必要时还要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中“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论。第(2)问可以从“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以土匪清剿之”等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第(3)问可以从“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等信息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组织文字得出正确结论。第(4)问综合分析材料,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三、综合探究题(广东佛山2013年中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1945年期间。如:1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1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1)结合1937年到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1)1937年—1945年期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战后国共举行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所以,中共承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袖地位,对他的评价较高。1946年—1949年期间,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溃败,新中国成立。所以,中共称蒋介石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对他的评价很低。(2)依据历史事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解析】第(1)问属理解和综合运用层次。主要抓住材料中三个时间点“1938年”“1945年”“1946年到1949年期间”,以及在此时间点中共对蒋介石的不同评价并联系所学课文知识,组织文字回答。第(2)问属运用层次,学生需综合第一问,进行方法归纳。《内战的爆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国共两党对建国的不同主张,知道重庆谈判的背景、主要内容。知道内战的爆发,能够结合相关史实,了解内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的变化。(二)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靠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2.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政治斗争。三、教学策略1.教学中主要采用图文结合、自主学习等方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照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照片这挥手之间,被定格在1945年8月28日的延安机场。它像是表达了一种思维的过程,做出了断然的决定;它也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承转:那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要飞往哪里?毛主席等人又去干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抗战以后国共内战的爆发 学生看照片,领会它所表达的含义 对于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它能再现历史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内战之前重庆谈判 要了解一场战争,我们要了解哪些因素?学生回答之后,师承转:首先我们来了解内战爆发前当时国共两党的情况抗战胜利前夕,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分别召开代表大会,提出了不同的主张1.呈现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的部分史料引导学生思考:(1)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前途各有什么想法?(2)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对当时的百姓将产生哪些直接的影响?2.设问:蒋介石的反共内战的方针既定,那内战有没有马上爆发?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承转:蒋介石既不想放弃内战的念头,又不能马上发动内战,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3.出示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三封电报的内容。问:根据电报的内容,蒋介石急于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推测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果毛泽东不去,蒋介石就可以把内战的责任推到中共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可以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政权,同时借和谈之机争取调兵遣将、部署内战的时间毛泽东等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去重庆谈判。出示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的照片设问:明知有危险,明知蒋介石无诚意,毛泽东等人为什么还是要赴重庆谈判?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毛泽东去重庆,可以响应全国人民呼吁和平民主的呼声,尽力争取和平,制止内战;可以表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可以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当时对国民党尚抱有希望的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用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真诚谋求和平的,是代表人民意愿的。如果毛泽东不去,蒋介石就会宣传中共无和平诚意,将内战责任推到中共身上4.出示资料1和资料2为什么重庆谈判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说明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想通过和平谈判来避免战争承转: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谈判,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在谈判桌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方面没有达成协议?5.签订了《双十协定》国民党拒不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这说明了什么?(教师也可以补充当时双方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如中共提出参加政府;由中共人士担任山东河北等5省省主席职务;参加军事委员会;中共的军队编为48个师。国民党提出不得于现在政府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一揽子解决问题;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承转:《双十协定》带来和平了吗? 1.学生可能会回答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等 2.学生结合史料说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建国主张 3.生通过比较得出,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黑暗的前途 4.学生发言,大致意思是蒋介石抗战后期将军队退缩至西南、西北一带,蒋介石无法马上发动内战 5.学生阅读电报内容,推测蒋介石电邀毛泽东的真正意图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 学生阅读资料,结合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阅读卡学生可能会答出这是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的表现。说明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等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培养学生多方面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5.开放式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深入引导,使学生深刻的理解这段历史和这次谈判的惊心动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精神。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内战爆发全面进攻 其实国共在谈判期间就是边谈边打,《双十协定》签订后,双方冲突仍未停止。双方在1946年1月10日签订《停战协定》。然而在6月,蒋介石自认为准备充分,撕毁《停战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地图上指出位置1.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自认为已经“准备充分”呢?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出示美国帮助国民党部署内战的图片 2.展示《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根据表格,说说内战初期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面对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战争,如果你是弱方,你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1946年一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学生看书找出美国帮助国民党准备内战的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表格内容,学生可能回答出在当时国民党军事实力强,共产党弱 1.从表格提取并分析所得信息,促使学生去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内战初期扭转战局 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出示1946.6和1947.6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比图 设问: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国共兵力的消长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阅读课本,寻找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列表格归纳到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被粉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分散,被迫改为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2.出示地图《转战陕北》。在陕北战场上,1947年3月,国民党投入23万进攻陕甘宁边区,扑向延安。而人民解放军只有2万多人,在延安以南激战7天7夜后,主动撤离延安播放视频,了解共产党当时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结束语:在敌我力量改变的情况下,1947年夏,中共觉得战略进攻时机成熟,做出了新的战略决策: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至于战略进攻阶段国共的战况如何?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1.学生看柱状图,分析敌我力量发生的新变化 2.学生阅读书本,主要从当时中共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来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知道人民解放军事是如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1.图文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当时战争形势的了解,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 2.播放视频,学生对当时的战略战术能有更直观地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对当时中共领导人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问而不答,为下节课内容的学习留下悬念,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内战为线,串联事件一堂历史课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则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设计以“内战”为主线,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分为“内战之前,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全面进攻”“内战初期,扭转战局”三个版块,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到内战初期的历史。通过多则史料的运用,再现历史,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亲身体验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复杂形势,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伟人风采,培育自身品德,情感上得以升华。从课堂效果上,基本落实了三维目标。(2)以学定教,取舍得当本设计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尤其在问题的设计、史料的选取方面。首先在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如“重庆谈判”部分,设计了“根据电报的内容,蒋介石急于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推测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明知有危险,明知蒋介石无诚意,毛泽东等人为什么还是要赴重庆谈判?”等问题。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方式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观察当时的历史现象,并探其因究其果,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在史料的选取上,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本课设计补充了系列图文资料辅助设问,如重庆谈判的照片、《双十协定》的影印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视频等资料,力争做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新鲜,又有话可说,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帮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2.不足之处在“重庆谈判”版块,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时间的因素,舍去了国共两党的具体主张,所以对两党为什么谈不成,留下一些问题没能解决,有点浮于表面,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内战的爆发》同步测试.doc 《内战的爆发》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