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简介

《新中国的诞生》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跟它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D.中共二大
【解析】本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层次。该题要求学生识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地点。正确答案为B。
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是(  )
A.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并开始由乡村领导城市  B.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C.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  D.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解析】本题课标“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到的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从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背景下召开的入手,就能正确答题。正确答案为C。
3.(人教版作业本2014年第2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要改变,具体有(  )
①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②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③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到的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要求学生将工作重心与总任务区分开来。正确答案为C。
4.(人教版作业本2011年)宣告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三大战役胜利
C.解放军解放南京  D.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理解解放南京的意义。正确答案为C。
阅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思考5—6题。
5.诗中写道“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不仅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求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概况。正确答案为D。
6.“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
A.北伐战争   B.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新中国成立  D.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理解、体验层次。该题要求学生能理解诗的内容,并将之与历史史实相对应。正确答案为C。
7.决定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开国大典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层次。该题要求学生知道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筹备会议——政治协商会议的会议内容。正确答案为B。
8.(人教版作业本2014年第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土地改革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知道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筹备会议,通过了哪些内容,并且要知道《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用。正确答案为C。
9.(人教版作业本2014年第2版)“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们的大救星。”这首歌里的“人民的大救星”是指(  )
A.朱德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毛泽东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理解、体验层次。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知道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答案为D。
10.(人教版作业本2014年第2版)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一句话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了
【解析】该题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理解、体验层次。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中国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使人民当家做主。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49年,同19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比,工业整体下降将近40%,近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0%。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只有123亿多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3美元,世界倒数第一。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6美元。
材料二: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共154万余人。
(1)结合以上材料说说1949年初中国的社会状况。
(2)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做了哪些重要的决策?
(3)这些决策对新中国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答案:
(1)1949年初中国的社会状况: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2)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重要的决策: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②党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意义: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解析】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体验层次。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材料中分析得出1949年中国的国情,进而能联系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并能理解、领会这些重大决策对新中国诞生的巨大意义。
2.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说说这两张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渡江战役。
(2)影响: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析】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体验层次。该题不仅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的能力。
3.材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周恩来
(1)试用史实说明周恩来这句话的合理性。
(2)请说说这两件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答案:
(1)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2)“五四”运动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②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新中国诞生的意义:①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②从这一刻起,中华民族朝着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
【解析】课标要求为“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属于识记、理解、体验层次。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能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结束的历史事件,并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重大意义。《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材料并自学课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分析诗句,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通过学习,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难点:如何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和独立思考。
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巨变问题导入 1.呈现2000年江泽民主席报告中关于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巨变所产生的三位领袖,以及他们的贡献的材料2.请生齐读材料3.师提问:(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我们苏醒了?(2)又为什么说毛泽东领导我们站起来了?通过以上两题的设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 1.生齐读材料2.生回答第一题,复习学过的内容,预计能顺利答出辛亥革命的意义;至于第二题,可能有些学生知识面较广,会回答,如答不出,师引导导入 两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利用第一题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第二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材料了解背景 师呈现有关1949年中国人民生活贫困和经济发展状况图片和两则文字资料,根据资料让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的经济怎样?生回答后,师再追问:当时中国在军事上又是怎样的?(生回答后,师展示三大战役胜利的结果及国共两党各自占据的地盘)了解经济和军事情况后,师再展示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根据地,让学生从图中了解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并形成了“乡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 学生回顾三大战役的结果 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分析,知道中共的工作重心在乡村,并在师的引导下回顾“乡村包围城市”这一发展道路 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并为猜想决策铺垫 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共在军事方面的概况,为下面猜想决策铺垫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图片,合理利用图片,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
猜想决策史实论证 师提问:1.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建立新中国,请试着猜想一下:如果你是共产党领导人,你会做哪些决策?2.生猜想后,师问:中共有没做这些决策呢?(学生回答后过渡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3.师要求学生阅读P108,找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生回答,师归纳:包括党的工作重心和党的总任务)4.师问:从内容可看出这次会议有什么作用?5.师展示毛泽东的诗词《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油画让学生阅读课本P108与这首诗,思考:(1)“百万雄师”和“穷寇”分别指什么?(2)诗词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一次战役?(3)“天翻地覆”又指的是什么?6.展示渡江战役示意图、毛泽东和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及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图片,让学生从图上找出这场战役的重点区域(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及讲述过程7.师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和渡江战役对新中国诞生的作用 1.学生根据前面所了解的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猜想决策 2.生回答过渡 3.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 4.生归纳七届二中全会的作用5.学生齐读诗词,并研读诗词及课本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概况,知道这场战役是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的标志性战役 6.从渡江战役图上找出这场战役的重点区域,并能根据图片和地图说出这场战役的过程 7.生归纳作用 1.开放性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承前启后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5.利用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利用课本资源,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对诗句和地图以及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读图的能力 7.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1.师展示P109图4-17,出示表格,并温馨提示:让学生阅读P109,自主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内容,完成表格2.师展示参加中国人民政协代表的材料和民盟中央主席张澜的话,让学生结合材料和《共同纲领》的内容,谈谈应如何理解张澜说的“从这天起,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这句话?3.师展示P109阅读卡,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卡中关于国旗、国歌、国徽征集的时间、征稿数量等,说明了什么? 1.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2.学生从材料以及人民政协通过的内容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3.学生根据阅读卡回答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张澜这句话的探究,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从这句话中突出新中国的“新” 3.阅读卡这些资料的补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协在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体会盛况情感升华 1.师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并结合P110及文字资料,要求学生思考:(1)从视频及资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猜一猜,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什么寓意?课本中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2.师展示何其芳的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节选,让生齐读。师提问:(1)诗中的“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是指什么?(2)“又如此欢乐的诞生”说明了什么?3.生回答后,师展示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屈辱史实的图片,论证长期的苦痛4.师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歌谣、新中国成立人民狂欢图片、P109阅读卡,问:从这些材料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1.学生观看视频及课本图片资料,思考回答问题 2.生齐读诗词,并回答问题 3.生利用图片体会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屈辱4.生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回答 1.利用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重温那感动人心的一刻,再现新中国成立的盛况和人民的喜悦,进行直观视觉感受 2.让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一系列屈辱的历史,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落实重点,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感受当时国人的喜悦心情,让学生知道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生归纳共同小结 师先请学生归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师再总结归纳 学生归纳 先让学生归纳,可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问题导入,前后呼应。本课讲新中国的诞生,因此,我先设问:“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我们苏醒了?”“又为什么说毛泽东领导我们站起来了?”这两个问题,既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又制造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阐述,突出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后,在课堂小结中,师归纳每一历史事件的作用,说明它们在新中国诞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次点明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与新课导入首尾呼应。
(2)史料引领,解读历史。本课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教师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如补充系列图片史料,形象地展示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引入多则文献资料和多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背景。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史料中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视频等。通过多种史料的运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氛围。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利用图片史料,精心设置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2.不足之处
本课时另一学习重点是“新中国诞生的意义”,通过解读何其芳的诗及列举一系列近代中国被侵略、受奴役的屈辱史实,来说明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新中国的诞生,究竟是否真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还缺乏新中国成立后史实的论证。所以,这里没有进行对比,就得出结论,有牵强之感。
3.改进思考
应补充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废除一系列不平等的材料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切身体会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历史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