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简介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原创题)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知识点的了解情况,属于识记层次。解题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联系相关史实就能作答。正确答案是C。
2.(2011年广西南宁中考题25)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
A.解放战争打响了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和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故此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正确答案是B。
3.(2008山东中考题11)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等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需要学生有准确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故此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正确答案是C。
4.(原创题)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11月 粟裕、邓小平、陈毅等 解放华东和中原地区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次。较为简单。解题的关键是记忆准确,故正确答案是C。
5.(2009德州中考题6)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到关键的信息“傅作义”,再联系相关史实,对各项进行甄别。试题不仅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性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答案是C。
6.(2010年辽宁沈阳中考题3)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的概况。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属于识记层次。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东北解放纪念碑“,故正确答案是A。
7.(2010年广东湛江中考题28)小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
【解析】此题图文并茂,再现了当时战争的场景,既有助于综合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解答此题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透过图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主题。故答案是解放战争D。
8.(2012年江西中考题2)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解析】课标要求为叙述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族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此题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将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展现出来,属于识记、理解层次。主要是注重学生记忆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能力立意突出。正确答案为C。
9.(原创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
A.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问题指向明确,学生在解题时甄别于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的意义,需要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因三大战役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快了全国胜利的到来。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材料探究题)(原创题)
材料一:上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2)材料二描述的战争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1)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
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社会方面: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课标要求叙述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此题考查学生解放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历程: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相关的概况,包括属于识记、理解、运用层次。运用地图重返战场,全方位再现三大战役的概况;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以1947年关键一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为例,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几个方面说出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迁移性、开放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对比,学生能描述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能说出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作用。
2.研读地图,自学课文,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概况。
3.通过研讨问题,明确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
2.难点: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采用地图、数据和历史图片等资料,全方位再现历史。贯穿对比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采用进行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通过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呈现图片材料:100元纸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师:为什么100元在那一时期的购买力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1946年内战爆发后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一些概况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原因,预计生能较顺利说出因为战争导致物价飞涨。但其他原因讲不出来 从不同时期100元纸币的购买力导入,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思考,目标明确,增强学生学史情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比资料了解概况 1.呈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相关经济材料两则引导学生思考:(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请概括国统区的经济状况(2)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国统区,你的日子会是怎样的?2.教师进行总结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呈现国统区人民生活状况图片加以印证。并提问:如果你是生活在国统区的人们,你可能会怎么做?继续图片印证3.教师总结过渡:国统区的人民苦不堪言,展开了民主运动。那解放区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呈现《农民丈量图》,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呈现《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提问:如果你是解放区的农民,经历土改后,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对共产党会持什么态度?教师进行总结归纳4.比较与思考: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有什么不同?这会对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1.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回答 2.学生通过前面铺垫、引导基本上能回答出开展民主运动 3.学生仔细阅读《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从具体内容上推断土地改革后解放区农民生活发生变化并转向支持拥护共产党 4.学生比较回答问题 1.在史料解读中串联历史知识,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补充部分史料,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 3.通过神入法的问题设置,学生能感同身受,得出土地革命的影响。在分析影响的同时为课堂的下一环节进行铺垫 4.采用讲解法对历史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自学课本分析战争 1.呈现资料《1946年解放战争形势图》和内战一年后国共实力变化情况。提问:如果你是当时年中共的领导人,你会做出怎样的战略决策?2.教师利用地图《挺进大别山》讲述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过渡:随着解放军在各战场不断取得胜利,展示资料《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图》和内战一年后国共实力变化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3.呈现图片《三大战役》(1)自主学习课本,找出三大战役名称、地点、时间、歼敌和改编人数以及解放的地区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再次设问(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在东北战场开始?在战略战术上有什么特点?(3)陈毅为什么感慨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4)在平津战役中,北平的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为什么接受和平改编?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教师补充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进行点拨4.呈现三大战役基本知识归纳表格提问:三大战役对国民党统治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 1.学生根据信息的铺垫预计能回答出中共的战略决策为战略反攻2.学生结合图片,学习历史事件 3.自主梳理教材,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史实。在教师的讲解下表格归纳知识,掌握知识点 学生根据老师补充的材料和书本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4.学生口算三大战役歼敌和改编人数之和 1.通过读图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对三大战役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整体认识2.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学习,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把庞杂的知识的逐一落实 3.历史教学需要细节,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基础上补充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的丰满形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发展 4.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了。三大战役的影响也就水到渠成得出来
研讨问题明确原因 短短三年时间,共产党由弱变强,彻底打败国民党。这其中有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并用史实加以说明。(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角度)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追问:你能用相关的史实印证的你的观点吗?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课本上的图文史料回答,讨论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以开放的问题,让学生以所学过的教材史料为依托进行原因探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既突破了难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思维能力
课堂总结整理知识 引导学生结合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教师呈现知识框架体系 学生回顾本堂课内容,梳理知识点 板书条理清晰,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且让学生理解整堂课的知识结构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史论结合,突出历史学科原则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原则。历史资料是历史结论的依据和实证。本课内容描述的了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战争上,笔者本着这样的理念,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地图、数据与历史图片等史料,全方位再现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概况,在引导下得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取得胜利。不仅能克服枯燥无味而带来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增强课堂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除了教材中的史料,笔者还引进了课外的史料来充实课堂,比如描述的了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1946年解放战争东北形势图》《1948年解放战争东北形势图》、淮海战役的群众力量资料、和平解放北平资料等等;这些图文史料,或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或是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或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拓展,在恰当充分引导解读挖掘之后,不仅帮助了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2.提问环环相扣,突出思维含量
每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必须既要考虑每个问题的价值,又要按照教学思路和认识规律把一个个问题组合起来,认真推敲和设计好每个问题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使每个问题既发挥它自身的作用,又承前启后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设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在本课中,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有什么不同?这会对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过渡到战争上。在讲述三大战役过程时,循序渐进,首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有关三大战役的基本史实。再补充历史细节等资料,设置了三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最后再结合所学,理解三大战役对国民党统治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讨论共产党胜利因素讨论中,问学生有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这个问题是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体现的是本课的主干知识,通过前面一系列问题的铺垫,学生已逐步了解三大战役胜利的概况,最后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便于学生逐步回答。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既掌握了单个知识点,又把握这个知识脉络,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得到了锻炼和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去挖掘本质事件的能力,而且灵活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运用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3.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是解放战争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连接上节课内容且为下面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铺垫,知识点相对较为庞杂。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环节的设置,以设问的方式让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学生分析图片、史料,自学课本等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太强,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部分同学的思考分析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