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简介

《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2012南京江宁区模拟)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列强一步步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不屈反抗与不断探索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获取大量赔款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2.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会后,他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相似点是①都规定了割地 ②都有赔款 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 ④都规定了开放通商口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木偶任人摆布,受人控制。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也曾经扮演过这样的角色。请问清政府完全沦为受西方列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尼布楚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1.B,2.B,3.D,4.D)
【解析】课标要求讲述回顾近代中国百年的历程,教学的任务一方面既要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进程的大框架,又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历史结论进行佐证。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既会装进一个筐子,也会分拣到不同的篮子。属于理解回忆识记比较层次要求,此题通过框架式的梳理,考查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考查对给出观点的验证能力。
二、非选择题
1.(2012·宁波中考)(8分)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下图。
请结合该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2)图中8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列举史实两例。(2分)
(3)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请概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社会“升出一片光明”所做出的努力。(2分)
答案:
(1)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选择第一个事件: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择第二个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只写出影响,而没有写对应的事件,不给分。)
(2)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2分。2个史实)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分。要求至少2个史实)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分。或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升起了一片光明”。
2.(2012·安顺中考)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历史,始终贯彻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直至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使中国重新获得独立。同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走上了探索救国的道路。
读下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①②两处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2分)
(请按序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①:
②:
(2)写出下列各阶层重大探索活动的名称:(5分,每小题1分)
(请按序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①地主阶级:
②资产阶级改良派: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
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或知识分子):
⑤中国共产党:
(3)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是哪次战争?(2分)取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
(1)①甲午中日战争(1分);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分)。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1分)。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或建立“中华民国”)(1分)。
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1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1分)。
(3)抗日战争(2分)。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符合题意酌情给分,3分)。
【解析】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百余年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历史脉络,属于识记例证分析层次要求,上述两题以图喻势,一目了然。重点考查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整理历史事件能力,学会类比分析。化抽象为形象,变分散为集中。
三、综合探究题
(2012·烟台中考)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从此至新中国成立,我国使用过的国旗,分别为黄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五星红旗。(12分)
读上图,黄龙旗:1889年5月26日出使美国的清政府大臣张荫桓奏请定长方形黄色龙旗为国旗。旗面黄色为满族的代表色,旗上的龙则象征着皇帝。1900年在全国悬挂,直至清朝灭亡。
(1)黄龙旗在全国悬挂之际,正值国家危难之时。这里的“国家危难”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
下面是“中华民国”时期两面不同的国旗,这两面旗帜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十分的鲜亮过。
五色旗(五色依次是红、黄、蓝、白、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其为国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其为“国旗”
(2)五色旗取代黄龙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什么战争的胜利,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了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的历史见证?(4分)
(3)读下图,1949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这次“华丽转身”的标志是什么?“华丽转身”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4)著名歌星孙楠所唱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让人心潮激荡。请你回忆一下有哪些五星红旗飘扬的画面,让世界都为之敬仰?试举两例说明。(2分)
答案:
(1)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分)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分)
(4)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2分)
【解析】课标要求学生对历史文献资料多角度予以探究,教材所呈现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感受百年历程,体会沧桑巨变。深入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属于较高层面的探究合作学习。此题以国旗的更替为背景,简单而又连贯,适合学生单独探究。全面考查学生识记、回忆、比较、验证能力。体现了趣味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敏感性和探究意识。《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自主复习,辨认人民英雄纪念浮雕回顾的历史事件,并用年代尺整理。解读碑文,说出重要时间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二)自主合作整理表格,知道百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阐述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感受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辨析观点,说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理百年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2.难点:辨析观点,说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学习法,整理历史事件和人物,构建知识框架。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论史结合,坚持论从史出,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历史观。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政话起导入新课 1.问:你知道中国的烈士纪念日是哪一天吗?2.出示文字说明: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出示图片:①今年首个烈士纪念日,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纪念活动。②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③全国人民在各地举行纪念烈士的活动3.问:为什么设烈士纪念日?师:对勇者、亡者、智者的纪念,是中国社会得以凝聚和进步的基石,它包含着对中国现实的期许和更高追求。今天的课堂我们一起“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1.预计关注时政的学生能回答2.通过图片了解烈士纪念日的由来和今年的纪念活动 3.思考并回答设烈士纪念日是为纪念烈士,传承民族精神等 时政导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统一
自主整理解读历史 1.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文字说明活动:猜一猜师依次出示浮雕图片: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2.要求学生给以上浮雕事件制作年代尺 3.过渡:百年历史,百年追忆,百年中华还有哪些共同的民族记忆?出示百年历史事件表(见教材P113),要求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表格问:你认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 出示碑文问:(1)“三年以来”指哪一时间?(2)“三十年以来”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它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问:浮雕回顾历史事件的方式有何共同点?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总结:百年历史,百年英雄,历史是由无数的事件构成,更是由无数的英雄构成。浮雕的表现方式正是体现了纪念碑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出示百年历史人物表,要求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表格师: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求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脊梁人物的历史功绩 1.根据浮雕猜内容 2.快速复习回忆关于浮雕内容的历史事件,制作成年代尺 3.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不限历史事件的数量) 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只要能充分说明理由即可解读碑文,准确回答问题(1946年,内战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预计生能回答:都是通过群体人物表现事件浮雕突出表现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历史功绩 1.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再现了历史,猜的过程即是复习的过程。而“猜”的形式,能够变枯燥的复习以乐趣,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2.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很好的工具,用年代尺进一步整理浮雕事件有助于学生将分散的历史事件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3.通过表格整理历史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基本史料的整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开放式的问题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碑文的内容是对中国历史的整理和高度概括,解读碑文即整理历史,对历史进行更深一步的整理归纳 4.这是从历史事件过渡到历史人物。通过对浮雕的深入解读,感知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过渡到历史人物的整理 历史人物的填写后用鲁迅的话作为过渡,提升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用一句对脊梁人物历史功绩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人物的作用,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畅所欲言感悟历史 1.铺设情境:某班同学在回顾了百年历史后,想用一句话总结这段历史,你觉得下列哪一句最合适,为什么?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封建腐朽统治的历史中华民族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努力探索的历史2.抚今追昔,也有人得出了以下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落后就要挨打;不屈不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倒的根本原因。”师:你认同哪一观点?请说明原因除以上观点外,你还可以得出其他的结论吗?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能概括这段历史的一句话,并说明原因 2.学生选择一句自己认为最可概括学生阅读情境,整理观点,表达观点,运用所掌握的史料论证观点如有学生不同意任何一个观点,可以回答最后一问 通过情境的创设,有效地降低难度,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欲望概括历史是对历史的深层认知,在情境中将众多相关的历史观点出示,将得出历史观点变成论证历史观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可以有效地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一问的设计可以作为补充,旨在培养学生的独思考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片天空
小结课堂指导实践 1.引导学生整理板书,构建知识框架。要求生把自己的历史观点记录下来 2.布置课后作业:在校园内举办“百年中国”历史图片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策划方案编写(包括导语、图片的选择、图片的说明、结束语等) 1.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课堂,记录感悟 2.记录作业要求,课后完成 1.整理板书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是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总结,也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测。记录过程则是思维的整理过程,也是思维的提升过程2.作业是一次实践活动,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话起时政,关心社会。《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使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课使用当下刚发生的时政作为课堂导入,有效地打通课内与课外,打通历史与现实,实现课内的学习服务于课外的社会,课堂理论的学习服务于课外现实的生活。引用“中国烈士纪念日”的设立,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下面教学环节的展开。
(2)注重史实,论从史出。史实是史论的基础。本课教师几乎不提供史实,学生史实来自于对已学知识的整理。而整理史实的过程即为复习的过程,也是对史实的再认知过程。作为一堂综合探究课,探究历史的能力需培养,但如没史实作为基础,如空中楼阁。本课堂的设计,每一环节都要求学生将史论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在第二环节中要求先整理百年事件,再评价影响,先整理百年人物,再概括作用。第三环节中总结历史要求用史实加以说明,史观得出要求用史实去认证。
(3)适时开放,培养思维。
这是一堂综合探究课,必须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本课在整理百年事件时,设问:“你认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引导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同时树立自己的史观。在整理历史人物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影响。在最后一环节时又通过铺设情境,要求学生认证观点和自主阐述观点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不足之处
本课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比较多,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完成得比较仓促。特别是在第二环节在整理百年历史事件和百年历史人物时,学生所花的时间过多,致使第三环节感悟历史的时间不足,思维难以深入,课堂交流不足。
3.改进思考
第二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边填写表格边思考,填完表格时不用再给时间思考,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个别问题也可以尝试课前思考,课堂讨论的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