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2014·四川泸州·16)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中华民族的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C.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七七事变的有关知识。依据题干中的相关信息“卢沟桥”“1937年”,可以得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七七事变”,然后回顾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即可选出正确的选项B。2.(2014·江苏镇江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日军60%以上的兵力。至抗战结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按1937年比值计算)。以上材料中的数据直接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法西斯国家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④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属于知识的应用能力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理念。涉及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学生通过仔细甄选不难得出,选项C是正确的。二、非选择题3.(2014·湖南长沙·41)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中国人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啊!所以我们拒绝签字……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出现在签字现场。──摘编自《顾维钧回忆录》请回答:材料所描述的是哪一次会议的情形?会议是在哪一次战争后召开的?中国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除了顾维钧等外交家的努力外,主要是当时国内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促成的?【答案】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搜集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三、综合探究题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材料三中的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答案】4.(1)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西南大后方。(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成果:发表《开罗宣言》。(3)目的: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解析】课标要求为知道两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探究战争的起因、性质和后果,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层次。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旨在鼓励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回顾本单元已学中国抗日战争史实知识,并结合本课内容,归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持续时间、所受损失,感受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英勇抗战精神。(二)联系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境遇,举例说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作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中国的角色。(三)分析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地位的变化,明确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难点:通过资料研读学会对中国战场的评价。三、教学策略1.设计围绕──史料化、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协作化、结构化、方法化、情感化。2.设计体现“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教学理念。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以图说史回顾抗战 1.呈现中国抗战中的关键性的时间点和事件2.师:指导学生完成P96的活动 1.生读组图,回顾中国抗战的历程2.预计生能顺利说出战争的起点与全面爆发,但找不到经济损失和军民伤亡的具体数据 以图说史,在带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研读史料感受英勇 1.呈现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国家伤亡的横向比较,及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军事工业对比2.指导学生利用表格形式将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作横向对比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等角度,谈对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中“英勇”一词的理解4.展示图文资料: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思考:1)联系缅甸、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杜聿明的回忆,说明远征军经历的重重困难2)想一想,上述对远征军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1.学生回忆前阶段学习的内容,通过数据直观呈现,感受中国为胜利做出的英勇抗争和付出的巨大代价2.动手制作表格,对比历史事件3.生在提示的三个角度,通过回顾史实,归纳自己对“英勇”一词的理解4.生可能会有疑问:国内的抗战局势本来就如此艰难,为什么中国政府还要派军赴缅甸参与对日作战? 1.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加以对比,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2.通过史实呈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能力及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养成全球史观,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实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以“会”探变化 1.师引导学生探究: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否参加战争?以何种方式参战?2)中国是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2.结合课文内容,自主梳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中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成果。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中国 1.学生根据P97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回顾“一战”史实进一步分析理由 2.生利用P98的年代尺,回顾中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梳理战争期间及战后参加的国际会议。由此了解中国在会议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并完成P98的表格。感受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地位的变化 1.开放式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基于史实,发表自己见解,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2.培养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及思维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对比感受地位的变化,论从史出,既突破了重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论从史出归作用 1.展示P99三则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牵制及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盟国的有力支援的史实2.运用世界地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对中国战场的主观评价,感受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 1.学生研读史料,归纳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2.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美、苏、英三国与德、日法西斯作战的范围,分析其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而理解他们做出上述评价的原因 通过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明确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和重要作用。同时学会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环境下评价的方法 “动笔”升华认识 课后小论文:结合史实,说说你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1.既巩固知识,又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2.情感教育,以史励今。增强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设计,依据教材的三部分内容,展开探究活动。第一部分以“回顾”为探究主题词,重在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回顾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表现,感受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英勇抗战精神。指导学生以赴缅中国远征军背景资料进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英勇抗战的理解;第二部分重在“比较”,将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进行纵向对比,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第三部分则以资料研读为重点,通过史学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借助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对中国战场的评价,明确中国抗战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以期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及学生从历史事实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原本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而得出的历史结论,收效不大。探究活动设计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稍显不足,影响了学生的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同步测试.doc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