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课件(共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课件(共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写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廷供奉,韩愈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求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韩湘跟上来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解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贬官
指皇帝,可知君心难测
对比,“朝奏”“夕贬”对比鲜明,突出了诗人命运朝夕之间急剧变化的处境,蕴含着诗人忠心为国却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可谓行程遥远
“朝奏”而“夕贬”:获罪之快。
获罪原因
①直抒胸臆,坦陈心事②表明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和坚强信念和自己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③表现诗人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品格。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有害的事,指迎风佛骨的事
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颈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诗人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辞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颈联
①借景抒情,象征,语意双关,虚实结合②“横”“拥”分别从广度和高度,以动写静写阴云笼罩秦岭,大雪拥塞蓝关的景色,③抒发自己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对前途未卜的感伤,以及对家人、国都的眷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照应诗题,以死明志,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达了自己遭贬的悲愤沉痛而凄凉。【并不是乐观】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①直陈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③流露英雄失落之悲和对亲人、对国都的眷恋
②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④对侄孙韩湘交代“好收吾骨”的后事
说说作者对侄孙韩湘有哪些示意?
此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诗人叙述了自己遭贬的原因,描绘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云雪茫茫、道路险恶的画面,抒发了①忠而获罪的愤慨②为国除弊的决心③眷恋朝廷,家人的心情。
主题归纳
这首诗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既忠且怨”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怨:诗人为国事献计献策,却“朝奏”而“夕贬”,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忠:但诗人只想替皇帝“除弊”,毫不吝惜残余的生命,表现了老而弥坚的耿耿忠心。
·交织:颈联“家何在”“马不前”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
·怨:尾联“收骨瘴边”,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全诗感情沉郁,动人肺腑。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对比,写出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B.“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C.尾联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显得沉痛而又凄凉。
D.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答案】 A
感謝聆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