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不可违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行为,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生活的能力。1.法律的作用:(1)指引作用: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2)评价作用: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2.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1)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2)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含义①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②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①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②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的,依照其规定。行政制载:①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②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1.行政违法行为的内容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的内容(1)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2)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民事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①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②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3.遵章守法的要求(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为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①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③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④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⑤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⑥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随堂测试一、选择题1.某风景区派出所接到景区综治组队员报告:游客周某某在风景区游玩时,用石头在崖壁上刻画名字以示纪念。该派出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周某某二百元罚款。关于本案例,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周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周某某的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C.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接受罚款处罚D.周某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2.被告人纪某(16周岁)人室盗窃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16000余元。法院认为:被告人纪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被害人数额较大的财物,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照刑法,判定被告人纪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以下是同学们对此案发表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娜娜:纪某的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B.陇险:我们要学法、懂法、尊法、守法C.星星: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违反民事法律D.蓉蓉:纪某作为未成年人不需负刑事责任3.下列行为属于民事违法的是 ( )A.王某与同学发生冲突, 将人打成重伤B.李某扰乱社会治安被公安机关警告C.张某捡到他人遗失的200 元钱拒不归还D.赵某扰乱课堂纪律, 被老师批评4.学习了“违法与犯罪”相关知识后, 某校八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课堂讨论 。下列同学的 发言正确的是 ( )A.违法不一定犯罪, 犯罪一定违法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C.如果违法情节轻微, 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D.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上了不良行为, 必定走向犯罪5.张某因琐事与妻子争吵,加之平时对小区广场舞产生的噪声不满,便赌气开车闯进小区广场,阻止群众跳舞,之后又在业主微信群里发表了言辞激烈且带有明显恐吓性质的言论。最终,张某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以此事为论据,能够证明的观点是①不能合理调节情绪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②法不可违,要做遵纪守法的公民③提高道德修养就能自觉遵纪守法④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惩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6.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A.小王因饲养的宠物狗经常扰民,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刑事违法行为B.某装修公司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被责令赔偿损失——行政违法行为C.高某某因非法狩猎,被有关部门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民事违法行为D.小强的爸爸因违规停车,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行政违法行为7.根据以下图示推断,张某的违法行为最有可能是( )A.私自离校,旷课逃学 B.散播谣言,扰乱秩序C.殴打他人,致其重伤 D.敲诈勒索,数额巨大8.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违反的法律不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案例 违法行为 承担责任① 李某不按交通标志线行车,被罚款100元 行政违法 行政处罚② 张某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民事违法 民事责任③ 王某在网络上散布疫情谣言,造成民众恐慌 民事违法 民事责任④ 钱某因债务纠纷殴打他人,致人重伤 刑事违法 刑罚处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此,我们青少年要( )①自觉守法②勇担社会责任③服务社会④解决问题靠法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0.近年来,故意高空抛物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漫画中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 )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②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④只是不道德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辨析题11.开学后,老师举办了一场关于“法律”的辩论会,以下是同学们在辩论会上的观点:同学甲:我认为法律是不可取的,它限制了我们的行为,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不便。同学乙:我认为法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拥有了法律,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才能使我们的权益不受侵害。如果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社会将会陷入一片混乱……请你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并说明理由。三、材料分析题12.【敬畏法律 善用法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2年11月24日,某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居民李某某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该市某小区将封控十五天”等不实信息;居民吴某某在抖音平台上发布“某地有多少多少例阳性,在某地某地”等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公安机关已对李某某、吴某某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分别受案调查,将严格依法作出相关处罚。材料二:经过公安机关询问,李某某、吴某某认为自己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材料三:在我们的身边,“保安无故搜身”“个人信息遭人泄露”“自己的文章被别人冒名发表”等类似的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避免自己受到侵害。(1)居民李某某、吴某某涉嫌扰乱公共秩序,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怎样的处罚?(2)他们的行为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3)为避免自身受到侵害,我们该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2.【答案】B3.【答案】C4.【答案】A5.【答案】D6.【答案】D7.【答案】B8.【答案】D9.【答案】C10.【答案】A11.【答案】同学甲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乙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①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②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个和谐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有法律的存在;有了法律,我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没有法律的社会将会一片混乱。③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12.【答案】(1)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处罚。(2)学习法律知识,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提升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答出三点即可)(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防范于未然;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等。(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