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2.2运动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运动观。
2、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3、准确理解规律的科学内涵和规律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提升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4、充分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科学精神: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评价社会现象。
公共参与:能够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与要求。
教学难点:了解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阅读与思考P20
思考:
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运动
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拓展】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b、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思考:人根据什么发现这些内容的?
小结:
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
规律
①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②特点:
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易混易错点】
发明规律、消灭规律、创造规律、改变规律 ×
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
规律是客观的 ≠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小组探究】
观看视频思考: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的特点 b、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c、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不仅可以认识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本能的活动,也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决定 指导 把 变成
物质 意识 实践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
①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思考: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人们应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做事要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相关链接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书中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释“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阅读理解】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人民应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2、具体要求:
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世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课堂练习】
1、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列对哲学中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④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春小麦生长期缩短,产品和品质都有所下降,而冬小麦则更加适宜种植了。气候变化还适宜棉花、葡萄等喜温作物的生长,而对马铃薯等喜冷作物却不利。这就使农民不得不对原来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 (  )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农民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②从根本上说是由当地政府的政策决定的
③是建立在变化了的实际基础上的
④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参考答案
D、B、A、D、A、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