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总议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对的?【课标要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教材分析】本节课处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二框位置,承接第一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从而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看一些影视节目,学生或多或少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一些有关的历史知识。经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2.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地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2.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弘扬科学精神。3.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努力学习,做有时代担当的青年,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建设中去。【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和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难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分析法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熟知生活实例,通过情境设置,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国际歌》,激化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好奇和兴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本节课就让我们以“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为总议题进入第一课第二框的学习。新课讲授:议题一:探讨社会主义为什么能从空想走向科学?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探究活动一:内容: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说明社会主义为什么能从空想走向科学;并尝试填写《国际歌》(第一段)歌词。要求:(1)小组交流课前学习任务,形成统一意见;(2)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展示;(3)选定一个角度、用概括性语言进行展示;(4)讨论时间为2分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评发言,引导补充,归纳讲解。点拨:谈谈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条件?①有“理”——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②有“人”——依靠力量:人民群众、广大无产阶级③有“路”——实现路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运动④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⑤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小结: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2)空想社会主义的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①仅从理性、正义的原则出发,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③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1)表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意义①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②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3)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议题二: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探究活动二:朗读《共产党宣言》节选回答问题内容:朗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共产党宣言》节选,感悟其理论力量,并回答问题;尝试填写《国际歌》(第二段)歌词;小组分工:第一段:12组;第二段:34组;第三段:56组;提问:第7组;评价:第8组评比标准:朗读时感情充沛、声音洪亮整齐;及时、准确地回答提问组的问题;准备时间:1分钟(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及其内容?(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的理论基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评发言,引导补充,归纳讲解。点拨:(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及其内容?(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评发言,引导补充,归纳讲解。点拨:(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的理论基石?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小结: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唯物史观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②意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①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等思想。②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议题三: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应该在坚持中发展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探究活动三:阅读材料,驳斥错误观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一夜之间使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遭到重大挫折。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人对科学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有人认为:诞生于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再适合现代的发展了,而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现实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要求:小组讨论;有理有据驳斥其观点;选派代表发言;讨论时间:2分钟有人认为:诞生于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再适合现代的发展了,而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现实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驳斥其错误观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评发言,引导补充,归纳讲解。点拨:有人认为:诞生于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再适合现代的发展了,而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现实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驳斥其错误观点。(1)从发展规律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2)从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小结:1.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伟大尝试——1870巴黎公社(1)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2)结局: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3)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2.社会主义运动从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1)领导力量: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2)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3)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整体瓦解,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板书设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1.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2.十月革命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