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分析】本框题教材内容包括三目,分别是“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要讲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特别是围绕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回答,在哲学发展史上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前者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出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突破口和关键点。学生只有清楚了这一问题,才能了解不同的哲学派别和观点,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自觉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
【课标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提示:以“哲学有什么用”为议题,探究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可寻找生活和学习中充满智慧、 蕴含哲理的故事,感悟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可分享各自搜集的资料,归纳哲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的特点,领会哲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全面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能力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充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历史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框题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核心素养】
1.生政治认:新课标指出,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能够拥护党的领导,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中,可通过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结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激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科学精神: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本节课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深人探究,如创设“问梦”、“析梦”、“追梦”等不同情境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分享,使他们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并能够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相关视频和图文资料,收集整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拓展知识储备,为学习本框题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合作研学、探究式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三目。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阐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本体论( 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 和认识论( 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阐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基本问题,也是贯穿全部哲学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基本问题。第三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界定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新课讲授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了这一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通常被称作“认识论”问题。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阅读与思考:
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 (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只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教师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揭示,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教师讲解: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从本体论方面来说明哲学的内涵。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承认物质和存在第一性、意识和思维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主张思维和意识第一性、物质和存在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教师讲解: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从认识论方面来说明哲学的内涵。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重要标准。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肯定回答,不仅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而且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在哲学史上,凡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理论,都属于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漠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
★可知论
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认为我们的感觉、表象、概念、思想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一般来说,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其本质是把人的感觉看作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屏障而不是桥梁,不承认在感觉之外有确实可靠的客观外部世界的存在。
(3)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教师讲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相关链接:
哲学基本问题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达。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同一哲学传统中,暂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达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西方占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两方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但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基本问题。
教师点拨:中华民族是富有哲学智慧的民族。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哲学”一词,却有哲学之实,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大致萌芽于夏商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并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后,佛教哲学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大体可以区分为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陪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主要阶段。以孔孟哲学为主要标志的儒家哲学,以老庄哲学为主要标志的道家哲学,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即儒、道、释三大派哲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传统,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中国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有的概念体系与表达方式,形成了集中体现中华文明的中国哲学精神。
西方哲学可以概括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等发展阶段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泉。欧洲中世纪哲学是一种与宗教神学相结合、对教义进行极端烦琐的逻辑推论的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 15世纪至19世纪初的哲学,就其理论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是在反叛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人文哲学,并形成了以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的斗争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哲学内容。
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虽然在表达方式和认知上不尽相同,但不论何种理论形态和观点,都无法绕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地域性
由于各国国情、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体系和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样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西方哲学主要集中于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关系问题的探讨;而中国古代哲学则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
在不同时代,同一哲学传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关注点也略有差异。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西方近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但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阅读与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救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
议题:(1)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 为什么 (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小结:(1)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没有好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其次,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促使我们按照计划执行学习任务,排除困难和干扰,执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再次,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最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合理的计划安排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耕作收获计划、做工的方法步骤企业经营策略、医生的处方属于思维,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耕作收获实际、做工实际、企业面对的市场实际、患者的病情则属于存在。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从社会实践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阅读与思考: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更高级。
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音、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
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小结: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理解。不能只从两个范畴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将其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音、贪婪、牟利、投机等一切满足感官需求的醒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将其理解为对美德、对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的追求,并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高级。实际上,这是极其错误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表达的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特定哲学立场,是世界观问题。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③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讲解: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全部哲学理论,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第一、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流派;
第二、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流派。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究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相关链接: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教师点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物质或精神 ),因而是哲学上的一元论。在哲学史上,还有主张精神和物质同为本原的学说,这就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各自独立、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原。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它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又不得不设想一个凌驾于二者之上的上帝,同样陷人唯心主义。这表明,二元论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①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教师讲解: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关链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教师点拨:该内容阐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介绍了与古代科学相适应的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牛顿力学相适应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如何区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看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例如,《尚书·洪范》记载了这样的观点: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苟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管子·水地篇》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等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缺少辩证法思想,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其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例如,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由异质元素构成;培根认为世界万物的基础是基本元素;等等。
2.看时间和地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于古代,如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在中国一般存在于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般存在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
★(归纳)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比较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教师讲解:第一、主观唯心主义;第二、客观唯心主义。
相关链接: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并非偶然。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而是一朵“无实花”,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教师点拨:该内容阐述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的主要观点及其社会根源,唯心主义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本质上是错误的。但是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它对人类认识的发展又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心灵、意志、目的、经验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物质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不过是主观精神的派生物,或者说是主观精神的外在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归纳)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比较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 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基本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派别
①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
②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
教师讲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要么同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相结合,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唯心主义哲学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原因
1.从认识论来看,在社会中进行活动的人是有意识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目的,一旦夸大了人的“意志”、“目的”、“激情”,把人的精神活动视为社会存在的本原和创造历史的动力,就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2.从社会根源来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然会过分夸大统治阶级意志的作用,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是唯心主义哲学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比较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
联系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
本框题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了解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本体论( 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 和认识论( 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也知道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基本问题,也是贯穿全部哲学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基本问题,也认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界定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知识结构
(四)板书设计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3)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派别
【高考链接】
1.(引自:2022山东泰安二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提到的这种唯物主义学说( )
①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②否定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③肯定了环境对人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坚持物质第一性
④坚持认为人是文化环境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环境的享受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答案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容易陷入唯心主义,①错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观点,“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并没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②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这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肯定了环境对人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坚持物质第一性,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这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环境和教育创造了人,不认为人是文化环境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环境的享受者,④排除。
2.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该观点( )
①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强调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③肯定了“知”和“行”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
④把“理”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答案A。材料中的观点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正确②④错误。“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肯定了“知”和“行”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③正确。
3.“庄周梦蝶”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它描述了“物我不分”的美妙意境:到底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同时向世人抛出了“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的哲学议题。庄子的观点( )
①已经涉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能否确认识存在作了否定的回答
③回答了思维和存在者是本原的问题
④是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肯定回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答案A。庄子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作了否定的回答,涉及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①②符合题意。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③不符合题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④不符合题意。
4.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与下列观点中构成哲学上的“对子”的是( )
①猪有四条腿,故有四条腿的都是猪
②把一切变化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材料揭示的是辩证法思想,与此形成对子的是形而上学思想,①②是形而上学思想的体现,符合题意。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不符合题意。④是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
5.从哲学角度看,下面漫画中两人的争辩( )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回答
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对立
③是围绕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展开的
④表明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答案A。左边的人认为农作物是否浇水应由领导的意志决定,体现了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右边的人则认为农作物是否浇水应由农作物和天气状况等决定,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①②正确。漫画中两人的争辩反映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而不是反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④错误。
6.(引自:2021北京)从孔子到王阳明,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众多哲学家就像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颗星辰。纵观哲学发展史,也许哲学家们解答哲学问题的具体内容已经“过时”,但是他们解答问题的特有方式却具有永恒价值。这说明( )
A.哲学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其发达程度取决于社会存在的高度发展
B.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哲学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
C.哲学家是真理的发现者,真理都是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哲学具有时代性,而哲学思维以其特有的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不断激发思想
解析:答案D。不是所有哲学都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先进的社会意识,A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哲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B侧重于认识的发展,不合题意哲学家既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题干强调的是哲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侧重于真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排除C。哲学是对时代的反思与批判,具有时代性,为此,哲学思维具有永恒价值D符合题意。
7.《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一一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活动。《盗梦空间》这部影片( )
①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
②正确拐示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③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④从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关系密切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答案A。材料中的观点看到了思想的作用,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关系密切,①④正确。材料中的戏点夸大了思想的作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②③错误。
8.小李在撰写哲学小论文时,引用了下面一段学术资料。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你认为小李所要论证的问题最有可能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哲学的基本问题
C.哲学与时代精神 D.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解析:答案B。“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该观点阐述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 正确。A、C、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9.随着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人,人们越来越发现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还有更多谜需要破解。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思维是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②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③存在是本原,存在决定思维 ④恩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答案D。材料表明存在是本原,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而“思维是本原,思维决定存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①排除。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②说法错误,排除。
10.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对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特别是对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作出了针对性规定,为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划出红线。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思维如实反映存在 ②思维滞后于存在而发展
③存在决定思维 ④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答案D。材料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故③④正确。思维既可能如实反映存在,也可能歪曲反映存在,①不选。思维也可以先于存在,②不选。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选自《传习录》)这一观点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 )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②站在了唯心主义阵营
③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正确的
④将意念(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答案D。材料中的观点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将意念(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站在了唯心主义阵营,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世界的本原问题,没有体现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①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错误的,③错误。
12.王夫之提出了“气者,理之依也”的命题,朱熹则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他们的观点( )
①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都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③都触及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④都在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答案D。“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触及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在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故③④入选,①不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未正确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故②不选。
13.(引自:2021天津)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人与万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高年长者,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张载的观点( )
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体现了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答案D。题中张载的观点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又有朴素的辩证法,这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但不等于是辩证唯物主义。故①不符合题意。材料观点中的“宇宙是由气构成的”,可以看出该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科学性或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③不符合题意题中指出“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高年长者,抚育孤幼弱小”,体现了张载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提出处理社会问题的主张和办法,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④符合题意。
【课后作业】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小别离》和《小欢喜》之后,又一部讲述中国教育问题和现状的电视剧火了,那就是《小舍得》。这些教育题材影视剧,无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与热议,掀起一波接一波的亲子教育反思潮。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而且“别人家的孩子”还天生自带多才多艺与超级刻苦的属性,钢琴体育、语数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问你敢不敢与他比。但无数事实证明,很多家长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子女身上,大多以失败告终,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实际的正确选择,才能实现凤凰涅槃。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中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上看,凡是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子女身上的做法,都没有做到存在决定思维,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实际的正确选择,才是做到了存在决定思维。
(3)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上看,家长们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实际的正确选择,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早在西周已经产生,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元素);其二,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西晋时期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材料二: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材料三: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古代“气一元论”思想的进步意义。
(2)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对该哲学派别加以简要评析。
(3)材料三属于什么观点?其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1)我国古代“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同时该观点认为气的运动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陆九渊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程颢、程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哲派别。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哲学思想,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材料三属于二元论观点。笛卡儿认为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本原,其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