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思维风格具有差异性,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思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2.掌握思维有共同特征,思维的意义,思维的作用3.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辨别思维的类型和思维的作用。【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学会科学思维。政治认同: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美两国在应急救援中的不同表现,反思产生救援效果巨大差异的原因,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力量,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增强中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正确参与公共生活。【教学重点】了解思维的含义、类型,把握这些思维方式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思维的特征。【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俄乌冲突一周年和平何时到来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从分析总议题:“俄乌冲突一周年,世界向何处去 ”的思维过程入手学习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总议题:总议题:俄乌冲突一周年,世界向何处去 议题一:揭露俄乌冲突的根源,探析冷战思维的内涵议题二:解决俄乌冲突的方案,探究冷战思维的特征第二幕:思维的含义议题一:揭露俄乌冲突的根源,探析冷战思维的内涵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G20外长会议上王毅就俄乌局势观公正的立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边境紧张局势已持一年有余。 在百年变局与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之下,在这场欧洲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世界各国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使是亲乌克兰的西方媒体路透社,如今也不得不承认,俄乌冲突至少制造了六大严重后果,这六大后果,分别是冲突导致的伤亡、难民危机、乌克兰基础设施损坏、俄罗斯经济衰退、能源和粮食的供应危机,以及西方的援助代价。这六大危机,半数完全由俄罗斯和乌克兰承受,但另外一半不仅是俄乌两国的问题,也会对西方集团乃至整个世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在G20外长会议上王毅就俄乌局势观公正的立场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及思维的意义。井阐述思维认识过程会有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整理探究分析结果思维的含义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3)“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思维的方式:(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二幕:思维的特征议题二:议题一:解决俄乌冲突的方案,探究冷战思维的特征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中国外交部2月24日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并阅读材料《推动俄乌冲突政治解决,“中国立场”呼吁启动和谈》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2月24日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全面系统地阐释中方的有关基本立场主张。文件涵盖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个方面。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介绍立场文件时表示,习近平主席捉出的“四个应该”“四个共同”和“三点思考”,是中方处理乌克兰问题的根本遵循。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推动危机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立场文件获得俄乌等多方高度评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中方开始讨论乌克兰议题并传递一些信号,这是好事,乌方期待同中方举行会谈。俄媒认为,中国的有关立场慎重客观,体现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公认的国际法精神。该文件中的有关侣议不仅考虑到当下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而且也着眼未来冲突地区战后重建等问题。波兰总统杜达24日表示,中国的建议不能被忽视。如果不听取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中方立场文件不倾向于“对抗”,将成为“中国爱好和平政策的最高宣言”。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一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结合视频和材料分析,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贡献了中国方案和智慧,谈谈思维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思维的特征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2、思维的特征(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2)思维具有概括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3)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①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②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特别提示】思维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根本意义上看,思维依赖于实践。只有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突破提升:比较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