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二框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全面依法治国五个原则。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增强对依法治国的认同。
科学精神: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原则符合我国国情。
法治意识: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树立法治观念,将法治与生活结合起来,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
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涵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意识,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课程标准:
3.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本框重难点内容
1.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板书笔记]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
2)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3)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
4)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5)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知识拓展】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P81页相关链接)
内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产生: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地位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课堂达标】
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启示我们(A)
A.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B.要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必须坚持党科学立法、保证执法、公正司法、带头守法
2.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对这里的“规矩”理解正确的是(B)
①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
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部依托
③法治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④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下列原则( D )
A.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B.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C.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是( B )
A.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B.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C.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4.2023年1月1日,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第78条,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条例规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救治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其中包括,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该条例的修订体现了(B)
①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②生命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③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④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