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资料分析成都平原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和战旗村振兴的条件,理解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美国“黑风暴”的图文和视频等资料,分析人类改造自然产生的不同影响,理解人类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人地协调观) 3.参观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观看记录片或者开展野外考察/人文地理调查等,撰写报告或者开展分享活动。(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难点 人类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星堆的简短视频 观看视频,感受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过渡 这节课,我们将以古蜀先民的主要活动中心-成都平原为例探讨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话题。 成都平原是古蜀王国兴盛的基础,首先让我们探讨:一,成都平原之“兴”。
讲授新课 一、成都平原之“兴” 材料1 成都平原是由岷江和沱江等水系冲积而成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创造了灿烂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等, 这段时期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好暖喜湿的农作物。《华阳国志》记载:“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遂禅位于开明。” 材料2 成都平原位置及地形图(地图出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第50页)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推测并评价古蜀时期成都平原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 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等关键能力,培育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以及辩证的哲学思想;理解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特别是在古代。
过渡:如何根治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呢?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富足千年,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二,成都平原之“富”。 二、成都平原之“富” 材料1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习总书记指出,都江堰是“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下图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 材料2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视频 【拓展】美国黑风暴 材料3 黑风暴是一种特大的强沙尘暴,指的是瞬时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的沙尘天气。历史上美国春夏之交多发黑风暴,1934年5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风暴。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 根据材料1-2,回答问题1-2。 1.从地形的角度,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势利导发挥防洪和灌溉功能的? 2.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根据材料3,回答问题3-4。 3.分析美国中西部春夏之交多发黑风暴的原因。 4.简述黑风暴给经过地农作物带来的主要危害。 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问题等关键能力,培育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以及联系的哲学思想;理解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过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成都平原变得更加美丽。最后,让我们探讨:三,成都平原之“美”。 三、成都平原之“美” 材料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距成都市区约40公里的郫都区战旗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村集体发展了绿色有机蔬菜、菌类的种植与加工,搭建“精彩战旗”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大厅。2018年以来,战旗村新建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前店后坊”的方式打造的“乡村十八坊”等,已有蜀绣、郫县豆瓣、唐昌布鞋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 材料2 战旗村位置示意图 通过分析材料,简述战旗村振兴的有利条件。 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等关键能力,培育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以及变化的哲学思想;理解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总结(板书) 绘制本课时内容结构和“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层级图。 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哲学思想等。
地理实践(任选其一) 1.参观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或者观看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四川》等,写一段成都平原的宣传词。 2.考察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或者进行人文地理调查,撰写一份考察/调查报告,并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任选其一撰写报告或者开展分享活动。 培育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