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 六年级上册书法指导 全册教案 (共16课时) 小学六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美版 六年级上册书法指导 全册教案 (共16课时) 小学六年级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第 1 课《女字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女字底的形态特点,掌握颜体女字底的写法。
2.使学生学生临写范字“安”和“委”,并基本掌握范字的结构特征。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临写中注重对学生临摹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对书法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女字底的形态特点,掌握颜体女字底的写法。
2.教学难点:找出女字底与女字旁的异同之外,掌握运笔方法的变化。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女这旁的写法和特点。
2.出示范字。比较女字旁和女字底的形态变化。
师:通过观察比较,说说女字底和女字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了解女字底主要变化的笔画。)
3.出示课题,(板书:女字底)
二、新课探究。
1、出示:由单字演变成的字底,常常出现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字底往往纵向笔画缩短,横向 笔画不变,位置宜居中下,以稳稳托住上部。
2、观察女字底,需要注意哪些笔画?
3、女字底的形态以及笔画特点是怎样的? 师生讨论:(呈略对称五边形,需要写稳。)
4、教师示范女子底。
(1)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A、先逆锋起笔写撇点的撇,短直,斜度小。
B、提笔露锋顺势由轻渐重写撇点的撇,斜长,向右下渐行渐粗,顿笔回收。 C、逆锋起笔写撇,长而微弯。
D、逆锋斜顿起笔写横,行笔轻,重顿回收。
5、学生练习 4 个。
三、临习范字。
1、出示“安”字卡片。
(1) 你们能看出“安”字的结构特点吗? (上窄下宽)
有哪些书写要领?
(2) 教师摡括要点,示范“安”字。 (3) 学生跟写 4 个。
2、出示“委”字卡片。
(1) 小组讨论:“委”字的结构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把“委”字写好呢?
(2) 指名学生上台尝试临写,师生评议。
(3) 教师示范,学生跟练 4 个。
四、反馈矫正。
1、展示个别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你觉得这几个字写得怎样?还有哪些不足?
2、学生继续巩固练习。
3、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4、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委”等字。
五、赏析提高。
1、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2、师生共同赏评。
3、展示欧体、枊体、赵体书法图片,你们看得出他们的书法与颜体有哪些不同吗?
4、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 2 课 四点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点底的形态特点,掌握颜体四点底的基本写法。 2.使学生学会书写范字“兼”和“烈”,关注四点底不同字中的形态变化。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书写习惯。 4.使学生充分感知四点底的字的结构美和造型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认识四点底的形态特点,掌握颜体四点底的基本写法。
2.难点:使学生学会书写范字“兼”和“烈”,关注四点底不同字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颜体中的各种点画,回顾复习。
2.问:点画很多时侯都是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在汉字中,学过的有哪些? (相对点、两点水、
三点水等 )
3.这个课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点画四点底,板书课题:四点底。
二、引导观察,示范练习。
1.出示四点底,引导学生观察。
问:四个点的大小、方向有哪些不同?写好这些点,应该如何运笔呢?
2.学生讨论写法。
3.小组汇报写法。
4.教师相机示范。
5.这四个大小、方向不相同的点组合时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左右对称,排列均匀,左低右高,连成一线。
6.教师示范写四点底,处处紧扣书写要领。
7.学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根据学生情况及时予以反馈和纠正。
三、赏析临写
1.出示“兼”,辨训一下古今字形的差异。
2.引导学生观察整体字形的特点:上窄长,下宽扁。
3.分上中下部分观察字形特点:上两点短小,上开下合。注意观察横画和竖画的形态及长短、 间距。 4.引导学生观察:“四点底”左低右高排列、与横画的左低右高保持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形 态特点。
5.教师示范,提示要点。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 出示“烈”字,讨论观察:上部分结构与“兼”的区别。
8.小组讨论,小结出书时的要领。
9.学生试临,教师个别指导并及时反馈。
四、作业展评
1.学生互动交流,对练习的字进行互评。
2.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进行讲评。
3.学生修改调整。 自我评价。
五、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第 3 课 木字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木字底,了解木字底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的由来。
2、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应用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品质。
重点 掌握特点,规范书写。
难点 掌握特点, 规范书写。
创新结合点 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通
过教育学生认真写字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要进行木字底的练习,这节课要练习的词语是——木字底。板书。
1、看书观察“木字底”的写法,讨论:这个词的四个字分别有什么特点?书写有什么 要求?整幅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汇报。
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观察。
4、学生在练习册中描摹、临写,师巡视。
5、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二、赏析临写
1、学生练习临写“集”和“乐”。师巡视,个别指导。
2、学生背临“集”和“乐”,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优秀作品投影展示。其他学生欣赏、评价,发现问题。
4、师小结,教育学生写字要认真、持之以恒。(创新结合点 德育渗透点)
三、作业展评
1.学生互动交流,对练习的字进行互评。
2.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进行讲评。
3.学生修改调整。 自我评价。
四、对比欣赏
1.出示欧体、枊体、赵体中的“集”、“乐”进行对比欣赏。
2.讨论各字体中木字底的形态处理的同异之处。
3.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 4 课 心字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心字底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使学生学会书写范字“宪”和“悯”,关注心字底形态变化,人识其结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教学,巩固正确“心字底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唤起学生写字的热情。 教学难点:心字底的写法。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木字底的写法
2、揭示课题。板书
二、新课指导
1.出示“心”字,学生观察,说说心字有什么特点。
(三点由低到高、卧钩由轻渐重)
2.心字底例字,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仔细观察每一笔书写的位置和相同笔画出现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四点、心字底都作字底,书写时要尽可能写扁,并成上收下放聚散状。
4、书写指导。
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心字底:心字底三点分别为左点、挑点、右点,卧钩应向左上出钩, 以平均分割上部空 间。可以人体身材苗条应收腰来作比,颇形象逼真。
(2) 当点组合在一起时,书写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感知变化与呼应的基本规律。
三、描描写写 1.、尝试练习。(““宪”和“悯”二字。每个字描一遍,写三遍。)
2.反馈,评价。(以学生的练习为例,评价中重点围绕点笔的“变化”和“呼应”)
3、总结心字底等多点组合的偏旁,要注意点的变化和呼应。
“变化”是自然的变化,是指笔画的形状和走势上的变化。“呼应”是指笔画之间的联系 和照应,四点底上下宽度相应,形成承托之势。“心”的三点均以自然的笔势互相呼应,笔断 意连。
2.、呈现典型问题。(预先收集学生书写中比较典型的问题,直接让学生看。)
3.、学生评价,明确改进方法。
4.、 自由练习。(描红 1 个,补写 2 个;配乐)
四、评价反馈与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心字底的字,同学们都能认真地读帖,临写。
2.同座之间交换欣赏,推荐你认为写的好的同学。
3.教师巡视,展示习字册。
4.对优秀学生进行鼓励。 5.、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提示在平时书写中加强练习,写好四点和心字底。
教学反思:
第 5 课 皿字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部首皿字底的形态特点,学会皿字底的书写方法。
2. 教学生欣赏范字“盈”和“监”,认识上下部分的宽窄长短特点,感悟这类字的书写规律。
3. 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同方向的笔画的变化,领略书法的变化美。
4. 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字形、分组研析笔画的赏析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认识部首皿字底的形态特点,学会皿字底的书写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字形、分组研析笔画的赏析思维。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
“皿”象形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饭食之用器也”。它在甲骨文中的形象就量个盛东西的 器具模样。以它为偏旁时,说是放在字的底部,表形意,称为“皿字底”。
2.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部首“皿字底”和含有这类部首的范字的书写。(板书课题)
二、 自学仿写。
1. 出示颜体“皿字底”。
(1) 引导学生观察“皿字底”与硬笔书法中的“皿字底”字形变化。
教师提问: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它是怎样变化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2)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PPT)
A、逆锋轻顿写短竖,微向左斜。
B、写横折先轻顿,再提笔重写竖,横细竖粗。
C、中间两竖是短竖,细短面正直。
D、逆锋放笔写长横,重顿回收。
2.出示范字“盈”和“监”。
(1) 学生观察,讨论: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长下短)
(2) 书写范字时应特别注意哪些关键的笔画?
师问:①同学们你们认真观察一下“盈”字,中间又部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细看上部你发现了什么? (左撇长,右撇弯短)
③观察“监”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上部稍宽下略窄,长短相近。书写是两竖笔画要变 化为“臣”字。但上横短小,右上部分撇短捺舒展。)
3.学生临习范字各三遍。写完一遍不要急着写第二遍,先看看哪些笔画写不好。 4.教师示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临写反馈。
1.出示学生临写的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1) 字形特点是否准确。
(上长下知,“盈”字上窄下宽,而“监”字下窄上略宽。)
(2) 反馈范字上下部分是否“中心对正”。
2.学生练写, 自我校帖修正。
3.教师巡视指导。
四、赏析拓展。
1.出示欧体、枊体、赵体中的“盈”、“ 监”进行对比欣赏。
2.讨论各字体中“皿字底”的形态处理的同异之处。
3.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 6 课 建字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建字底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写好“延、建”两个字。
3、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建字底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写好“延、建”两个字。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习作、毛笔范字、板书纸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讲王羲之刻苦练字的故事——《墨馍馍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不仅讲究笔法,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刻苦勤练,最终成为有名的书法家。我们 班的小朋友也能勤学苦练,有些人还练成了一双会观察的火眼金睛。谁来评价评价这几 个字?
2、(展示作品:延、建)
你觉得这两个字写得好看吗? (不好看)
如果把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写好了,掌握了它们的间架结构,这几个字就好看了。
3、今天一起学习建字底。 (板书课题)
二、学习建字底和带有建字底的字
( 一) 学习建字底
1、出示建字底
(1) 建字底同哪几个笔画组成?第个笔画有什么特点。 (两个横撇加平捺)
(2) 两个横撇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之处。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并小结:先逆锋轻顿写上横撇,略短小;紧挨撇尾逆锋再 写下横撇,略长大。
(4) 逆锋转笔写平捺,攒头弯颈平身,渐行渐重斜下,尾部顿笔出锋。
2、学生练写建字底。学生描一个,练写一个。
4、评价。(比如:注意了笔势)
5、写的不好的修改,写的好的奖励自己一个。
(二) 学习带有建字底的字:建、延。
1、出示毛笔字:建、延
2、带有建字底的字在笔顺上也要先写里面,再写外面。
3、师范写。
4、生描一个,写一个。
5、点评。
6、生再写两个。
五、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字底这个偏旁,知道了带有这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希望同学们写字前学会观察汉字的结构,写字时做到“提笔即练字”,持之以恒,一定能 写得一手好字!
教学反思:
第 7 课 走之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规范的书写“走之底”及带“走之底”的字,并能领悟其特点和 规律。
2、培养写字的兴趣和欣赏字的审美情趣。
3、通过仔细观察对比,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4、欣赏欧、颜、柳、赵四体范字,发现其笔画和布避的相同与不同,感受不同字体的形 式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规范的书写“走之底”及带“走之底”的字。
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并能领悟其特点和规律。
教学策略
引导观察,示范讲解;反复练习,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审美熏陶。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字是我们中国的文字,是我们学习交流的工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把汉 字写正确,写美观。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几幅作品,请欣赏。看了这些的字,你们有什 么感受?想不想和他们一样把字写得那么漂亮?我们今天就来上写字课。
二、引导学生找“走之底”及带“走之底”的字特点和规律
1、多媒体课件出示“走之底”。
逐个笔画讲解要点:
点画偏右要下移,
横成斜势加“s”,
二三起笔须对齐,
捺画长长应注意。
2、走之底与建之底做比较
3、师边讲解边示范。
4、学生读顺口溜,练写两个“走之底”
相机提示书写姿势注意点:头正身直 臂开足安 心静气缓
4、指导比较“通”和“道”
(1) 出示这两个字,比较异同
(2) 学生讨论,小结:笔画组成相似;平捺角度和外形相似;横折折撇外形不一样,一
方一圆; 态势不一样,一前俯一后仰。
(3) 师范写这两个字,生摆好写字姿势开始写字,老师巡视、指导。
(4) 反馈这两个字的书写情况,表扬笔画和字写得规范美观的。学生有写的不规范的笔 画指出来或给学生范写。
(5) 学生写完后对照字帖认真观察,看看你写的字和字帖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再在后 面写一个更好的。
(6)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表扬通过认真读帖后,又写了一个比前边的字有进步的 同学。引导学生观察哪个字好?好在哪?哪个字还需要练习?练习时注意结构还是笔 画?同位互评,画☆
三、总结
看到同学们在写字课上收获这么大,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要下课了,送你们一句话,课 件出示:成功就在坚持不懈的追求中!
板书设计:
“走之底”指导课
追 近
教学反思:
第 8 课 同字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同字框的外形、笔画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同这框的范字,处理内部组件的位置和空间分布。 3.关注一组横向 (同) 和纵向 (册) 的笔画的书画书写为变化。
4.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举一反三,写好其他的同字框 的字。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同字框的外形、笔画特点
2.关注一组横向 (同) 和纵向 (册) 的笔画的书画书写为变化。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组织教学,激趣揭题。
投影出示,请大家观察这些字:同、册、图、国、门、闻。说说它们的字框各是什么?
2、出示原碑,从中找出同字框的字。 (板书课题)
二、学习指导。 出示同字框。
(1) 笔画书写要注意什么?
(2) 师生总结:①逆锋轻顿,
微弯写长竖。②逆锋轻顿,斜向在上写横,渐行渐轻。③顺势另起向下微弯写竖钩,两 竖笔画左右相向。
(3) 教师示范书写。边写边说运笔要领。
(4) 学生练习书写字框 4 个,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注意要点。
三、赏析临写。 1.学习范字“同”字,学生观察。
(1) 提问:这个字字形有什么特点?
(2) 书写同字要注意什么?
(3) 教师示范,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范字“册”。
(1)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2) 说说这个字形有什么特点,与硬笔字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3) 重点分析这个字多竖的变化。
(4)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视指导。
三、作业展评。
1、投影代表性作业,师生评议。
2、与范字对比,找出差距,强调注意要点。
四、赏析拓展。
1、出示欧、柳、赵体
进行对比欣赏。
2.讨论各字体中“同字框”
的形态处理的同异之处。
3.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 9 课 国字框
教学目标:
1、通过例字“国”的书写,掌握毛笔字运笔方法。
2、通过练习,掌握全包围结构字的特点。
3、在书写中感受汉字造型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热 爱祖国书法艺术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掌握笔画的运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媒体:
教师准备:毛笔、墨汁、纸等书写用品。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纸等书写用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写字兴趣
展示儿童书法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课件 1) 板书 囗字框 1、出示 (书法课本) 国字框,指出国字框的 特点。
1、认识字型结构特点:国字框属于全包围的结构,全包围结构的字可依据字框两竖下端 内斜和两竖垂直的不同分为两类,即长方框和扁方框。国字框属于长方框 。
2.分析长方框的特点。(课件 2) 展示国字框,认真观察,说说特点。 (板书 “囗” 上下同宽 两边垂直 位置取中 协调搭配 下笔写横 间隔均匀)
3、观察思考: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国字框以及全包围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 个问题。
二、示范讲解,领悟写法。
1、教学“国”字。
(1) 教师讲解“国”的书写方法:“国”呈长方框,起笔竖和横折要保持垂直,“玉” 的竖要在整个字的正中,并且最下一横要长些 自创儿歌:(课件
上下同宽
两边垂直
位置取中
协调搭配
下笔写横
间隔均匀
(2) 教师示范
(3) 写字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坐姿十二字》出示:坐姿十二字 头正身直, 臂开足安, 心静气缓。
《执笔歌》 :
大指食指笔上捏, 中指随后紧钩贴。
无名小指向外抵, 小指帮忙不要歇
掌竖腕平笔管直 指实掌空才美观
(4) 学生 (描白、临帖) 临摹,教师巡回指导。
(5) 师生评议。
三、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教师范写“圖”等字。
2.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特点,教师适当补充。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作业展评。
(1) 将学生作业展评,师生共同评选,指出优缺点。
(2)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 10 课 门字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门这框的写法,体会提按力度节奏变化。
2. 使学生学会临写“开”和“闻”,并基本掌握这类字的结构特点。
3.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专注书写,培养他们书写的良好习惯。
4. 在临写和赏析中提高学生的临摹能力,激发热爱书写,热爱书法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写好“开、闻”两个范字,并对门这框的感兴趣。
2. 使学生学会临写“开”和“闻”,并基本掌握这类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营造法式》中豪华门的设计图。
2. 师门在人们生活中非常地重要,你们对门的了解有多少 你能发现《营造法式》豪华门的 设计有什么特点吗? (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形象性)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门字框。(板书课题)
二、观察指导。(出示门字框这个部首)
1.说说“门”字有什么特点?
2.门做这门字框的笔画发生了
哪些变化?
3. 教师范写门字,提示学生注意
观察运笔方法。
4.认真细致观察“门”字结构分析图及书法要领。
5.学生练习书写门字框,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评议。
7.学生巩固练习书写。
三、 赏析临写。
1.出示范字“开”和“闻”。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①说说这个“开”字的字形特点和笔画特点。 (外形纵长,外框向内微曲,左右相向。)
②说说这个“闻”的的字形特点和笔画特点。
③教师示范,学生练写三遍,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书写展示,汇报学习情况。
四、 拓展欣赏。
1、出示欧、柳、赵体进行对比欣赏。
2.讨论各字体中“同字框”的形态处理的同异之处。
3.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 11 课 横长竖短,横短竖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横和竖这两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包括起笔、收笔。
2.写好带有这两种基本笔画的字“士”、“牛”、“工”“王”四个字,注意横长竖短,横短竖 长的写法。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先读帖,再临帖,后评品。在习字过程中渗 透审美教育。
4.继续培养良好的铅笔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掌握好横和竖这两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请了四位嘉宾,看看同学们喜欢不?
(1) 出示 “士”、“牛”、“工”“王”四个字颜体字。(喜欢)
(2) 师:大家愿意把这四个字写好吗?
(3) 大家认真观察这四个字主要由哪些笔画组成? 生:“横和竖”
(4)师:再细看这些“横和竖”,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长,有的短。)
(5)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横长竖短,横短竖长”。
2、揭示课题。(板书)
二、观察分析。
1.引导学生观察,因字定形。
2.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细节。
3.教师小结,示范。生观察结构,琢磨如何写重笔。
4.指名写,评议指出临帖要领,横的行笔方向稍向上行。
5.全班练习写三个“工”字。
注意:上短下长、收笔较重。短横起笔较轻 。
4、指名板演:评议
5.全班练习长横、短横各写三个。
三、指导书写带有横的字。
1.引导观察占格。
2.生仿例写字,同桌评议。
四、指导书写“工 、 日 ”这两个字。
( 一) 指导书写横长竖短的字。
1.出示工 、 日 ”这两个字。让学生观察发现横长竖短。
2.师范写,生观察结构,琢磨如何写重笔。
3.指名写,评议指出临帖要领,竖的行笔方向稍向下。
4 .全班练习写三个“工 、 日 ”这二个字。
(二) 指导书写横短竖长的字。
1、出示“王、牛”两字
注意:横轻短,竖重长。
1.指名板演:评议
2.全班练习各写三个。
2.引导观察占格。
3.师范写,学生仿写,展示评议。
八、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第 12 课 横长撇短、横短撇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长撇短、横短撇长”的结构规律,学会“突出主笔”的书写方法。 2.学会临写范字“右、有、左、在”。
3.培养学生“从结构到笔画,从笔画到结构的书法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横长撇短、横短撇长”的结构规律,学会“突出主笔”的书写方法。 2.学会范字“右、有、左、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下列字中的主笔是哪一笔画? (出示:末 、少 、式、车、右、左)
2.出示课题:横长撇短、横短撇长
齐读课题,初读感知,有短有长。
二、 欣赏探究。 1.出示范字“右、左、有、在,认识字形。
①你能说出这四个字的结构特点吗?并依据外形分类。
②学生观察比较:
右 有 ——倒梯形,上宽下窄
左 在 ——梯形 上窄下宽
2.逐字分析,理解“主笔因形而异”。
你能找出这四个字的主笔是哪一笔吗?请说理由。
3. 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师读帖:
①右字呈倒梯形,横长伸,撇短缩,以突出横画,“口”部边竖内斜,左轻短,右重长。
②左字呈梯形,撇长伸,横短缩,以突撇画,横画平行,长短、起收不一,间隔匀称。
4. 辨析四个字每组横画的间距,找到差异。
三、 反馈指导。 1.展示学生临写作业,师生评议。 2.师生合作,赏析范字右下部分。 3.学练习, 自我校帖修改。
四、对比赏析。
出示欧、柳、赵体进行对比欣赏
四、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 13 课 长短参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笔画在字中的长短参差变化的基本规律。
2.学生能够准确地临写出所提供的范字,并感受笔画的变化。
3.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观察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主笔在字中的作用。
2.感受笔画长短变化给字形结构带来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强化意识 1.回顾前两课知识点,导入课题。
①谈话: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横、竖笔画长短变化对字形结构的重要作用。如,“王”横画平 行,间隔匀称,长短不一。我们要注意主笔和其他笔画位置的关系。其实在很多字的笔画关 系中,长短参差的处理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②出示范字,引导观察。
现在所看到的四个范字,“业、聿、拜、升”大家认真细致的观察,它们在哪些地方注意了长 短变化,主笔在哪里呢?
③出示课题:(板书:长短参差)
二、 观察指导,引发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业”和“聿”的多横的参差变化,并提问学生,哪笔是主笔?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拜”和“升”横的变化美,提问:你还发现什么?左右部分长 短适宜美。
三、示范临写,感悟体验 1.例字分析与示范,学生体验临写。
①出示“业”字,边引导边示范。业字上宽下窄长,横画平行,间距均匀。长短参差,上并 下合,左右两点呼应。
A.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B. 选择代表性的展示,师生评议。
②出示“聿”字,边引导边示范。字形纵长,横面平行,间距匀中有变,长短不一, 以突显 长横。左右均衡。
A.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B. 选择代表性的展示,师生评议。
五、 巩固练习,独立思考
1.学生更正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作业展示,师生菜同赏评作品。
3.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拜、升”二字,找出笔画的长短变化,抓住主笔的特点,然后临写。 ①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双姿”。
②展示作业,互评自评。
六,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第 14 课 边学边用
教学目标:
1.教学生掌握范字“黄、易、难、还”的临字方法。
2.使学生知道中堂作品形式的基本要领。 3.让学生尝试运用已学过的字进行中堂作品的创作,初步培养创作临写能力。 4.使学生体验作品创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比较范字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已学过的字进行中堂作品的创作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析题意
1.“黄金易得, 白首难还”这句话含义。(时间可贵,需要珍惜)
2.出示范字,引导观察。
①主笔的观察:“黄、还”。
②疏密均匀的观察:易 难。
4. 出示课题:边学边用。
二、范字赏析。 1.引导学生比较,寻找规律。
(1) 师问:横多的字有哪些?撇多的字有哪些?竖多的字有哪些?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如下:“黄”、“难”二字横多;“易”撇多; “还”字竖多。
(3) 范字间隔均匀,主次分明。
三、示范练习。
1.先看看每个字,你最想说什么?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并说说。
①“黄”:上中下结构,上下宽中窄,三部分长度相当。三竖均匀,边竖内收。
②“易”: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正下斜。
③“难”:左右结构,宽窄相当,横画平行,间距匀称。
④“还”:内紧缩,外舒展。
3.教学示范。
4.学生练习,师生共评。
四、中堂创作。
1.中堂作品要求:
①采用格式。(三尺或四尺)
②大字楷书写。
③先计算折纸,包括落款位置。
④先不要着急用宣纸进行写,可以先在毛边纸或报纸上写,反复练习。
⑤落款后留一个小红方块,代表钤印。
2.学生进行中堂作品创作。
3.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4.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 15 课 认识行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大致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2、了解并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和用笔特点。
3、学会赏析经典作品,能体会行书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能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
难点:通过对比与临摹,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
教学方法:
讲述法、教学对话 (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
让学生对比书本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和王羲之丧乱帖,
找出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回答。(初步认识行书结构特点)
楷书单纯、端正,规范。行书放纵随性,灵活洒脱,笔法流动。
2、大概讲述行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
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为了弥 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 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
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爱好都到了一 种痴迷的程度,加上王羲之的出现,使之更为盛行起来。
3、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行书的字体结构及用笔特点。
①以《兰亭序》为例,提取其中特征明显的字,让学生进行临摹,通过这种尝试体验,
进一步掌握行书结构特点和用笔特点。
②提问:在摹写过程中,发现行书字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行 书结构的特点:
③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 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 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 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 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 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
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4.用笔特点:
①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②以欤侧代替平整
③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⑤以圆转代替方折
二、名帖赏析
PPT 展示图片辅助教学,通过对具体行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尝试体会行书的美及其鲜 明的个性。
(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 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公元 353 年) 三月三 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 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 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 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
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 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 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 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 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 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2) 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 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 (775 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 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 门被害 30 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 ,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 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 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的感情尚为平静,字体大小匀称,浓纤有 致,写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如火山迸发、狂涛倾 泻,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 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 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 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陈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 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 而反极工耶 ”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 。麻纸本,行书 纵 28.2 厘米 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 234 字。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 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4) 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用笔、书写速度,书体的微妙变化。
三、交流感受,尝试体验。
1 、通过学习,你对哪一位书法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以说说你的体会吗?
2 、教师展示自己临写的局部作品。 3.可让学生用毛笔尝试临写局部作品,直接感受体验。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 我们班的书法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独立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2.学生了解班级书法作品展览的尝试。
3.学生体验作品展示成功喜悦,增强学习书法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综合实践的能力和书法赏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独立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2.作品必须有一定的质量。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感受策划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年书法课,能否整理出一部分来,在班上办个班级书法展。 2.播放多媒体视频及展览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问:假设我们班要举办一个展览,又该怎么办呢?
3.学生分组讨论。
4.教师展示展览的相关要求。
5.指名一组学生讲出他们的策划结果。
二、用心创作
1.教师提供一部分书写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书法作品的形式有哪些吗? 2.根据学生自己兴趣选择书写内容。看一看,想一想,最喜欢哪些字?哪个字难写找出来。 3.学生相互探究, 自己尝试练习难写字。
4.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后,示范几个难写的字,并分析笔画结构特点。 5.同学们这次作品一定要质量好,在课堂上完成不了,可以带回家做的。先练好难写的字。
三、教师小结。
第 2 课时
一、 反馈完成情况。
1.说说在家中独立完成作品情况。
2.完成满意度调查。
3.表扬优秀作品,鼓励继续加油。
二、布展体验。 1.学生分组,准备好材料。
①作品组,负责作品收集、登记、整理。
②展签姐,负责设计制作和填写标签。
③布置组,负责作品的悬挂、粘贴、调整。
④卫生组,负责展厅的卫生工作。
⑤讲解组,负责作品与作者的介绍。
⑥宣传组,负责征稿启事以及展览的海报设计与粘贴。 2.教师深入各组指导工作。
三、欣赏评价。 1.教师小结前面工作。着重表扬工作表现突出的。 2.展示观看展览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观看或单独参观。
4.评价选优。
5.教师综合评价并颁发证书。
四、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