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 共四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 共四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图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 授课人:
课标分析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分析:课标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不要求记忆知识,只要求学生理解地理探索过程的艰辛,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相关名人为探索地球形状付出的努力,因此可以以学生比较易接受的故事的形式进行。
运用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分析:本条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描述形状大小的方法,需要学生精确记忆并在需要时运用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严谨的地理精神,增强对基础地理知识常识的积累,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描述。由于数据比较庞大,对初一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要多举例类比,让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理解,比如给出学生身边的物品让他们进行选择。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分析:课标要求学生以地球仪为载体对经纬线进行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多运用地球仪。另外,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经纬度的划分,知识需要进行记忆,教师应尽可能的结合地球仪帮助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记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分析: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地球仪上读出某点的经纬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可以先在地球仪实体上进行读取,在逐渐过渡到地球图、平面图上,从对纬度、经度单独的读取,过渡到对两者同时的读取,从简单的读出到能够正确完整的书写出各地经纬度坐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简单的方法演示自转和公转,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现代的电教技术,或结合自己的身体语言,尽量生动直观的展现地球运动的过程。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分析:本条课标意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地理现象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使用视频图片等直观的手段,让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习兴趣,让地理真正用于生活。
教材分析
时段 古代 15-16世纪 地理大发现时期 20世纪以来
工具 肉眼观测 航海实测 宇宙飞船,人造卫星
原因 技术落后,活动范围狭小 航海技术发展 航天技术发展
地球形状 地是平的,天圆地方 可能是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宇航员在太空中观测到地球是球体 卫星图片拍摄地球形状 卫星测量出地球的大小证明地球不是正球体
纬线与纬度
纬线 纬度
定义 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起点及名称 0° 赤道
形状 圆形 终点及名称 90°N/S 南北纬90度
长度变化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特殊度数及名称 0° 赤道 23.5°N/S 南北回归线 66.5°N/S 南北极圈
指示方向 东西 划分方法 以赤道为界划分为南北纬、南北半球 以30°、60°为界划分为高、中、低纬
平行or相交 平行 变化规律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经线与经度
经线 经度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的圆弧线 起点及名称 0° 本初子午线
形状 半圆弧 终点及名称 180°无
长度变化 全球经线长度相等 特殊度数及名称 0° 本初子午线 180° 无
指示方向 南北 划分方法 以0°为界划分为东西经 以20°W、160°E为界划分为东西半球。
平行or相交 相交 变化规律 自0°向东西逐渐增大
地球自转
自转轴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转周期 1日
地理现象 每日昼夜交替、晨昏线的划定
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1年
地理现象 四季更替、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
从外部联系来看,本课教材是对高中宇宙中的地球的铺垫,建立学生的宇宙空间意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中的天文知识,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对天文的兴趣进行启蒙。
从内部联系来看,地理是以研究地球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为基础的课程,而认识地球是一切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作为开学第一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地球。本课是从认识地球开始,包括认识地球的大小、形状两部分,知识理解要求不高,重在兴趣激发,情怀培养。此外地球仪、经纬网判读、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是地理学习必备的工具和基本知识,在高中还会涉及,因此初中阶段一要讲清,而要降低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
在教学中,尽可能把知识点进行串联,增加趣味,补充故事。地球形状、大小相关知识较为简单,可多安排学生自主活动。经纬网、地球运动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应该结合视频、地球仪等直观演示工具。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新生。
在知识基础方面,大部分学生只在小学科学课接触过有关知识,理解不深也存在遗忘现象,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讲解,同时降低知识难度,以基础知识为主,避免太深。
从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一方面空间想象能力为代表的地理学习技能还未掌握,需要老师降低知识难度,多引导帮助,多使用直观演示法。另一方面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还不甚了解,需要教师加以介绍,并通过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时空旅行的过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树立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
通过填图,结合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大小的对比,认识并运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通过观察和标画地球仪,说出经线、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读写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经纬度坐标,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通过地球仪和动画,简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相关信息,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生活经验,结合地球仪和示意图,了解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形成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媒体
PPT、图片、视频、地球仪、记号笔或有色胶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导入 5min 【讲解】地理的地指什么?地理研究必须以地球为基础。所以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让我们一起乘坐时空机器,回到过去,看一看不同时期的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 出发前,老师要布置一个小任务,我们在时空旅行的过程中,请大家根据所见所闻把这张表格补充完整。 【简单讲解表格】 【将旅行记录表绘制在课本空白处】 通过时空旅行的情境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回溯。
新课讲授 古代的地球认识(10 min) 【第一站】欢迎大家踏上这场时空之旅,第一站,我们来到一片草原。展示图片。 【提问】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觉? 【过渡】这时,耳边响起一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不是我们学过的《敕勒歌》吗,原来我们来到了南北朝时期。 【提问】从这首民歌中你能找出古人眼中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讲解】板书,介绍盖天说。 【回答】平坦、一望无际 【回答】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小组讨论】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训练小组合作能力。实现学科融合。
【第二站】乘坐时光机器继续飞行,我们来到古希腊的街头,一群人正在辩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对话...... 【展示】对话,让学生角色扮演A、B、亚里士多德 【提问】你能读懂亚里士多德的证据吗? 【过渡】你还能提出其他证明的方法吗? 【总结】展示PPT 【讨论】所以,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说法众说纷纭。想一想为什么古代会对地球的形状出现这么多见解呢? 【回答】地球是球形的 【回答】行驶过来的帆船先看见帆 【回答】技术不足,人的活动范围有限。 训练学生运用生活常识的能力。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地球认识(5min) 【过渡】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器继续前进。 【第三站】这一次我们来到了西班牙,一个长着大胡子的男人正在讲述他的经历,他的名字叫麦哲伦...... 【讲述】麦哲伦的故事,展示他的航海路线图。 【活动】麦哲伦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什么形状?请大家小组讨论完成完成表格第二列。 【合作完成表格】 感受地球形状探索过程的不易
三、现代的地球认识(5min) 【过渡】马上我们就要踏上返程了,大家觉得过去的人们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容易吗? 【提问】现在提到地球,大家都知道是球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活动】这些照片是怎么来的,人们是怎么“看见”地球的庐山真面目的?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思考】观察人们对地球认识变化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认识的进步? 【回答】不容易 【回答】照片、视频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回答】科学技术进步、人的勇气和不断质疑的精神 培养探索精神、进入不拔的毅力。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四、地球的大小(5min) 【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仅只能在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形状,还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大小。 【提问】哪些指标可以描绘地球的大小?这些指标分别是什么意思?请一位学生帮我们标注出来?其他同学帮忙查漏补缺。 1.半径 【总结】平均半径是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值。大约相当于10000个课桌的长度。 【提问】地球是正球体吗?你能更准确的描绘地球的形状吗? 2.周长 【提问】地球有多少种周长?这里说的是哪种? 【总结】赤道周长,约等于绕操场跑10万圈。 3.表面积 【提问】什么是表面积 【总结】地球展开的面积,约等于70000个足球场。 【回答】半径、周长、表面积 【回答】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培养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地球仪(5min) 【过渡】地球太大了,过去人们想要全面的研究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现在知道了地球的大小,我们就可以吧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最后制作出地球的模型,大家知道地球的模型是什么吗? 【提问】地球仪上有哪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呢? 【提问】颜色的深浅代表什么呢? 【提问】除了不同的颜色,地球仪上的字符又有什么含义? 【提问】除了能看见的东西,地球仪上还有“看不见的信息”,你能找到他们吗? 【总结】大家已经认识了地球仪这个好伙伴,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借助它更进一步的认识地球,所以需要大家在未来几节课内都带上它。 【回答】地球仪 【回答】 蓝色——海洋 绿色——陆地 黄色——山脉 白色——冰雪 【回答】不同的深浅代表海拔不同 【回答】汉字标记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字代表经纬度。 【回答】 隐藏的旋转轴——地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南北极点
小结 (2min) 1.认识地球的过程 古代:肉眼观测和猜想,天圆地方、球体 15-16世纪:环球航行,球体 现代: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球体 2.地球的大小与地球仪
巩固练习 (2min) 两道经典例题
作业布置 《朝阳目标》第1课时
第二课时 认识经纬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导入 2min 【讲解】茫茫大海上如何找到轮船的位置? 【小热身】想一想,在我们班级里,如何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一个同学呢? 【活动】选取几个学生让大家写出他们的位置坐标。 【总结、板画】之所以能够轻松地找到一位同学, 是因为我们利用班级座位的排列以第一排、第一列为基准线线建立了一个平面坐标系。 【讲解】要找到轮船我们也要建立一个地球表面的坐标系统。是否可以参照教室桌椅的定位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回答】根据学生所在的行列确定他的坐标 从身边引入,让学生理解地球坐标系的建立
新课讲授 3min 一、经度和纬度(15min) 【过渡】在地球这样一个球体上,我们怎么找到教室中的“排”? 【活动】请大家观察地球仪找到地球上的“排”,用油性记号笔/胶带描出它的基准线。 【提问】 这条线叫什么?他是什么形状的? 这条线围成的平面和地轴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根据它确定地球上其他点的坐标? 【过渡】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呢。 【测试1】请大家四人一小组互相帮助完成表格“纬线与纬度”,并用记号笔/胶带标记出特殊纬线,并用另一种颜色的胶带或笔标记具有分界意义的纬线。 【测试2】你能读出图中几艘失事轮船所在的纬度吗? 【活动】用记号笔/胶带描画出赤道。 【回答】 赤道 圆形 垂直于地轴 任意一点与赤道面圆心连线与赤道面夹角的角度 【测试1】填表并标记 【测试2】几位同学单独作答 在描画地球仪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记忆经纬线和经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15min) 【过渡】恭喜大家通过了第一关。有了“排”,我们还需要“列”。 【活动】请大家同样在地球仪上找到地球的“列”,并用记号笔/胶带标出它的基准线。 【提问】 这条线叫什么?他是什么形状? 这条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我们如何根据它确定其他点的坐标?(类比切西瓜) 【过渡】大家掌握的如何 【测试1】四人一组,完成“经线与经度”表格,并用笔或胶带标记特殊经线。 【测试2】思考:在赤道上站着的人可以同时横跨南北半球,站在本初子午线上的人是否可以横跨东西半球?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胶带标记东西半球分界线,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测试3】读写几艘失事轮船的经度。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通过视频回顾刚才学习的内容。 【活动】标出本初子午线 【回答】 本初子午线 半圆弧线 南北极点 根据两个半圆面之间的角度 【测试1】完成表格 【测试2】不对,因为要避免一些国家被分到东西两个半球。 【测试3】略
三、经纬网(5min) 【过渡】恭喜大家完成了前面的学习。可是真正在大海上找船只时时我们往往面临着更复杂的情况,需要同时读出经纬度才能完成目标,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31页学法指导,完成下列测试题。 【测试1】读出地球仪图形上失事轮船的位置和半球 【测试2】读出平面经纬网上失事轮船的位置,并写出坐标 【回答问题】 【上黑板书写经纬坐标】 学习经纬坐标的读写标准
小结 (2min) 结合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表格回顾内容,强调经纬坐标书写的标准。
作业布置 《朝阳目标》第2、3课时
第三课时 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导入 3min 【视频】地球为什么是倾斜的小笑话 【讲解】一天一位督学去到一个学校考察,考察结果却令他十分生气。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地球仪为什么要做成倾斜的呢? 【讲解】在汉语中,“轴”是一种机器生产中的零件,它一般是一根杆子,其他的零件安装在它周围围绕它转动,那么地轴应该是谁围绕它转动呢?这种转动叫什么呢? 【观看视频】 【回答】因为地球仪本来就是倾斜的,他们确认为地球仪坏了。 【回答】地轴是倾斜的 【回答】地球 自转 通过小笑话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自转(5min) 【过渡】没错,我们把这种地球绕地轴的转动叫作自转,自转是怎么转的?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让我们详细的探究一下。 【活动一】演示地球的自转 【视频】播放地球的自转讲解视频,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请同学上台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核对自转信息表。 【小组合作】4人一小组,尝试用地球仪和自己的身体分别演示地球自转,并完成自转信息表。 【回答】结合地球仪的演示回答思考题 通过学生自己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5min) 【过渡】地轴相对于谁来说是倾斜的呢?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地球的另一种运动——公转。 【活动二】演示地球的公转 【视频】播放地球公转的视频,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请同学上台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核对公转信息表。 【回答】公转轨道面 【小组合作】4人一小组,尝试用地球仪、自己的身体分别演示地球自转,并完成公转信息表。 通过学生自己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公转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昼夜交替 【展示】观察欧洲空间局(ESA)内宇航员拍摄的宇宙中的地球,你能为地球找到一条分界线吗? 【提问】想一想这条分界线是怎么产生的呢? 【提问】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带来了昼夜现象,那么当地球自转一周,身处地球表面一点的我们会看见什么现象呢? 【展示】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动图,讲解昼夜交替现象,并简单补充晨昏线的定义。 时差产生 【过渡】地球表面有昼有夜,同一时刻正在通电话的姨妈和畅畅,一个在早上一个却在晚上,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没错,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运转,东边总是比西边先进入白昼,又先步入黑夜。(简单讲解时间的划分)全球不同的经度因为所处的东、西不同,他们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时差。 【回答】地球一半是黑夜,一般是白天。 【回答】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半面地球,形成昼夜。 【回答】昼夜在一日内发生一次交替。 【回答】因为地球表面有昼夜,东边的地方会比西边的地方先进入白昼。
小结 (2min) 根据板书小结
巩固练习 (5min) 习题
作业布置 预习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四课时 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导入 【思考】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在这一年内,地球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因为太阳直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并通过思考题引出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探究
新课讲授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四季更替(15min) 【过渡】没错,地球公转的第一个地理现象就是每年的四季更替。 【提问】观察课本图1-10,想一想为什么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有冷暖的变化?(提示:地球的热来自太阳的照射) 【讲解】图1-10中的橙色光线照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在地理中我们把这条橙色光线称作直射光线,它平行于地球公转平面,穿过地心,他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点我们称之为太阳直射点。我们通过地球侧视图来看一下。 【演示】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呢(身体+图像演示) 【活动三】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展示】空白的太阳直射点随时间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地球仪演示公转,结合图1-10,完成太阳直射点变化图。 【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回归线名称由来。 【过渡】离直射点近的半球热一些,远的时候冷一些导致了地表的冷热变化,此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地球四季的冷暖变化呢(播放视频) 2.昼夜长短变化(8min) 【提问】结合课本图1-11,看一看在二分二至日地球表面的昼夜长短是怎么分布的呢? 【过渡】当太阳直射点移动起来,地球表面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呢?(展示动画) 3.五带划分(5min) 【过渡】除了时间上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在空间上我们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为地球划分了五带,找出寒带与温带、温带与热带之间的界线,思考为什么这样划分? 【回答】太阳照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回答】不会 【活动】4人1组,完成填图,并选四位同学上黑板画出四段时间的移动轨迹。 【回答】昼夜长短的变化 通过画图和展示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的时空影响,培养综合思维
小结(5min) 回顾地球自传与公转的基本信息
巩固练习 (5min) 典型例题
作业 《朝阳目标》P9-13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这节课在四个班进行了上课。首先是在8、6班,情况非常糟糕,设计的活动基本都没有实行,教学目标也实现得非常勉强,因为这两个班纪律太差了,完全不受教室的约束。后来在网上看到别人说,纪律是学习的前提,没有纪律再精彩的课也是0,所以在之后的课堂中,我要从纪律抓起,宁愿讲慢一点,浅显一点,活动少一些,也要把纪律整理好。在7、5班上课的效果很好,时间把控的也还可以,但是今天听别人的课发现自己还是有一些不足,一方面是对一些内容讲的可能还不够标准,有的板书为了图省事就没写全,但学生抄写板书还是比较多,需要我在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对地图的重视程度没有提起来,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图只是一带而过,没有仔细阅读,导致学生在作业中存在了较多问题。之后再讲解作业时,一定记住:读懂读精每一张图!!!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我认为还是更重逻辑性和知识性比较好,板书的内容还要再全面一些,之后上到第三课时再看一下如何处理这些比较抽象难懂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