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的融合》(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方民族的融合》(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资源简介

《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学生能够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来思考今天民族平等原则,从而培养古为今用的迁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材料,以及概括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等,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学会正确的评价北魏孝文帝这个人物以及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学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正确意识。通过孝文帝改革发挥的积极作用,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
2.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通过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精神。
2.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教师点拨法: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精要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4.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提高课堂学习趣味和效率。
5.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约5分钟) 1.引疑: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吗?”我们知道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2.辨认:PPT出示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的图片3.问题: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学生辨认食物,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猜测产地(教师由此问题引入本课时的主题──北方民族的融合(板书))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和事物,引入本课,贴近生活问题的提出,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一(约7分钟): 融合的前提──民族迁移与杂居 情境创设1:出示图4-6、4-7,设问:1.结合课文和图4-6,思考:曾经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所在关中地区出现什么状况?这种状况说明了什么?2.根据图4-7,说说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和分布状况?情境创设2:出示中国民族分布图,思考:设问:1.请找出图中与上述五个古老民族名称一致的一个民族2.其他几个民族到哪里去了呢?3.这说明“五胡”的内迁与杂居,会带来什么现象?板书:“民族内迁” 1.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发现东汉末年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内迁2.学生观察古今两幅少数民族分布图,得出民族的内迁会引起民族融合的趋势,顺利过渡 通过呈现图片、地图等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分布、融合和变迁。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综合能力,也再次强化主题
环节二(约3分钟): 融合的表现──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 情景创设3:1.出示一组汉族座椅,请学生描述变化2.再分别出示一组关于饮食、服饰、生产方式的壁画。思考:民族融合带来了什么变化?3.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4.试着请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板书:“民族融合趋势” 1.学生根据汉族座椅的变化,体会民族融合带来的变化2.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自己了解的民族融合的产物3.学生大体讲述“民族融合”的含义 通过呈现图片、资料等情景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环节三(约20分钟):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学习:北方的统一1.结合中国朝代纪年表,画出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的示意图2.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 3.思考: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板书:“北魏的统一”小组探究:结合阅读卡,地图,讨论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板书:“迁都洛阳”情景创设:出示相关图片、文字和表格小组讨论:1.说一说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的措施?2.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哪个在生活中更为便利?3.既然胡服便利,孝文帝为什么要下令改穿汉服?4.服装、姓氏等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自由点评:联系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思考: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成功?板书:“促进民族融合”拓展训练:如何评价孝文帝? 1.学生能够知道从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2.学生能够从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的趋势等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通过小组探究,多方面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从而明白迁都,改革的必要性4.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迁都洛阳。说──说汉语姓──改汉姓服──穿汉服婚──鼓励联姻礼──采用汉礼5.从改革的成功之处,评价孝文帝及它的改革 引导学生阅读、绘制示意图的方式,了解此时期的朝代更替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改革的内容,探讨改革的历史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环节四(约3分钟):北朝更替与南北交流 结合P82内容及中国朝代纪年表,完成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结合课本及读图,了解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历史发展 引导学生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沿革的脉络,更好地体会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课堂小结(约2分钟) 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结合板书,理清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脉络 课尾的提炼,既理清思路,又形成知识框架,容易记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学生表现的预设。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往往还要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因为预设是既定的,而生成是灵活的,这两者之间不可避免会有点出入。所以,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强化自己的可取之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思考自己之前的预设有没有实现?实现了多少?实现的效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改进会比较好?
(一)可取之处
1.本课在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丰富的文字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体验解决一个个问题。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民族融合的结果。这样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也能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本文结合教材,利用一个个史实和图片,让学生深入历史课的课堂,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学会用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落实了教学目标。
4.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灵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归纳、自由点评等贯穿其中,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
1.面俱到回过去的场景中,无论是历史视频生成的展的区域优势通过任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丰富,课堂节奏比较快,可能个别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影响其课堂学习的体验。建议不必面面俱到,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再紧凑点,突出亮点。
2.整堂课问题设计比较多,建议要设计的更要难度梯度,使环节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同时,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提取,抓住学生的生成来进行问题的步步深入,也许更加水到渠成,也给学生更多地发挥空间。《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原创)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北方多个政权分立,其中有二个少数民族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这二个政权是(  )
①曹魏②北魏③前秦④西晋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正确答案是B。课标要求为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本题考查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掌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东晋中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基本统一黄河流域。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
2.(改编)概括归纳特点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C.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解析】正确答案是C。课标要求为知道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和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事例。本题考查对历史时期的特点把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多个政权并立,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形成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
3.(原创)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①汉族改变席地而坐习俗②胡人汉服③昭君出塞④蒙恬北击匈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本题的时间为南北朝时期,条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①②选项符合这两个条件,而③的时间不对,是东汉时期;④时间不对,是秦朝,同时是冲突不符合友好关系的条件。选出不正确的③④,正确答案为选D。
4.(原创)下列事件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大禹治水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楚汉争霸  D.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标要求为知道古代文化领域的成就。本题考查《史记》的记载内容的时间起止,所以学生要知道每个选项的时间,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ABC选项皆发生在汉武帝之前,只有D发生在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符合题目要求。
5.(改编2014年中考湖南省衡阳市历史试题)《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而“正音”既是汉语。那“北语”是(  )
A.匈奴语  B.汉语  C.鲜卑语  D.胡语
【解析】正确答案是C。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根据材料“《魏书》”、“孝文帝”的关键词,推断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而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所以选出正确答案C。
6.(原创)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  )
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  C.北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
【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先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孝文帝”、“北魏”,推断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再选出跟题意“孝”相符的选项。
7.(2013·重庆)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
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后,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他下令改革鲜卑旧俗,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规定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氏由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②知识性错误,③扩大范围,太过绝对,由此可以排除②③。
8.(2014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历史试题)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
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正确答案是B。课表要求为评析重要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改姓氏属于社会风俗,A是军事方面,B是经济方面,显然与题意不符。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张冠李戴,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始时洋务运动,排除ACD,选B。
9.(原创)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解析】正确答案是C。课表要求为评析重要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是指西晋统一全国,不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故符合题意。
10.(2013年广东省揭西县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属于理解层次。A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B是影响;C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北魏孝文帝作为北魏政权的掌权者,更多的是从政治上即自己的统治角度出发来选择改革,所以D才是根本目的。
二、材料题
(原创)11.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
图一
图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1)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的内容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一中图一内容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位皇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也采取了这种开放包容的方式?试举一例证明。
答案:(1)民族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3)本题为开放题,事实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交融的现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图一是改汉姓,图二是汉人胡食。学生只有在读懂表格和图片,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后,才能组织答案,这就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2)课表要求为评析重要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3)课表要求为列举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属于应用层次。让考生自主选择,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
(改编)12.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平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后迁都到哪里?
(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北魏孝文帝
(2)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迁都,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3)山西大同;河南洛阳
(4)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解析】课表要求为列举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的事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学生需要通过提取关键信息“魏主”、“平城”、“欲断北语,一从正音”,从而推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件;后面三问也紧紧围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展开,学生需读懂材料,根据问题,组织语言。这就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改编)1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才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阅读以下二则史料,回答问题:
【改革之路】
材料一: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变法取得巨大成功,使秦国逐渐富强,最终统一中国。然后,后人对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褒贬不一。
材料二: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汉化措施,使鲜卑人的勇武之风变成了文弱之气,最终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积极改革,使鲜卑族最后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1)根据上述情况,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试着归纳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立场二: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俗。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或者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坚持改革。
【解析】课标要求为评析古代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评价,属于理解识记,对比归纳的层次。半开放式的题目,新颖灵活。对于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评价见仁见智,充满各种争议。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事实准确,言之成理即可。题目的主要立意在于,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看待问题。
三、综合探究题(根据《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例7改编)
八(1)班小陈同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看到如下两组关键词。
第一组:公元208年曹操刘备赤壁火烧赤壁
第二组:北魏迁都孝文帝改革494年
【把握要素】(1)根据以上两组关键词,请你告诉小陈,阐明一个历史事件,一般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了解过程】(2)请你帮助小陈从以上两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描述它们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概况。(描述的历史事件必须包含所提供的关键词)
【做出评价】(3)为了帮助小陈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请你简要说明你所描述历史事件的意义。
答案:(1)时间、地点、人物、主要过程(作用或者影响)。
(2)第一组:公元208年,曹操举兵南征,试图统一全国。曹操率军沿江而下,与刘备和孙权联军相遇于赤壁。曹军不习水站,联军火烧赤壁,一举击溃曹军。
第二组: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令改革鲜卑旧俗,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3)第一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第二组: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在考查学生学习历史事件的知识时,将学习方法作为考查内容,新颖灵活。注重方法的培养,注重能力的提高。在第二问中,要求学生描述历史事件必须完整清楚,试题让考生自主选择,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自主选择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