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3.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说出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升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设置情景-坪山文化聚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你们观看的有关坪山文化聚落的视频。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内容是:一、聚落与环境;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切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聚落与环境】
(一)聚落的定义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阅读地理景观图,明确图中的信息。
讲解: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
(二)聚落的种类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聚落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
类型 规模 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
乡村 较小 农业生产活动;耕作(农村)、放牧(牧村)、捕鱼 (渔村)等
城市 较大 非农业生产活动:工业、服务业等
(三)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列表说明
项目 劳动生产方式 房屋 道路 商店 学校 医院 农田 果园 鱼塘 其他差异
密集度 类型
乡村 农业生产 稀疏 平房为主 稀疏 少 少 少 由 有 有 人口稀疏
城市 非农业生产 密集 楼房为主 密集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人口稠密
(四)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
(五)聚落的分布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城市:在土壤、地形、水源、资源的基础上,便利的交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乡村:受土壤、地形、水源、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六)聚落的形态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列表说明
聚落形态 分布地区 聚落特征
团块状 平原地区 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 沿着河流山麓谷地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七)聚落的形态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1:列表说明
传统民居 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民居 西亚气温高,降水稀少,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 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 热风。
东南亚民居 东南亚气温高,雨季降水较多,双层木楼或竹楼既可以 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我国南方民居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民居屋顶坡度大,方便 排水,墙体高有利于散热。
黄土高原窑洞 黄土高原的气候冬冷夏热 ,黄土的直立性较好,用之开凿的窑洞作为居所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讲解2: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厚度和窗户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一)特色聚落保护的意义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应该保护好传统聚落。
(二)特色聚落大力保护的原因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因此,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特色聚落保护的措施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聚落与文化遗产
讲解1: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2:列表说明
《世界遗产名录》 说明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或从协和广场到大小凡尔赛宫,塞纳河沿岸的变化反映出巴黎的发展。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 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
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庭院深深。
云南省的丽江古城 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族、白族、藏族民居的传统。
中国安徽的皖南古村落 中国传统古村落,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中国澳门历史城区 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
课堂练习:
1.传统民居与当地自 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传统民居与其优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脚屋一凉爽、防潮 B.冰屋一御寒、防风
C.蒙古包防晒又凉快 D.窑洞一冬 暖夏凉
【解析】答案C
蒙古包的特点是方便牧民转场时拆装。
下图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回答2-3题。
2.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答案 D
从图上看,聚落分布在山间的平地,上,反映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聚落中有公路穿过,反映了交通对聚落的影响。图片没有显示河流,也没有气候影响聚落的信息。
3.该游客发现聚落里有好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你认为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
原因是( )
A.它能适应当地的环境 B.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C.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D.它记录的信息有研究价值
【解析】答案 D
聚落中的古建筑反映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所以有重要的价值。
课堂小结: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在保护传统聚落文化的同时还要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家园。
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题。
2.小调查:查阅资料,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想想日常所去的旅游景区,看看本地有哪些聚落?
【板书设计】






-


聚落的种类:乡村和城市
聚落的形成: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
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分布比较密集 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
聚落的形态: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条带状
民居与自然环境:屋顶坡度受降水影响;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受气温 影响;建筑材料受资源影响。
聚落的保护:聚落的价值-活的“百科全书”
《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聚落-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
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
澳门历史城区等




目标: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