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变化;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动画演示与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1:情境设置-动态地球公转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同学们,来看地球的运动状态,我们今天来了解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公转。说明本课内容:一、地球公转基本情况;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切入本课学习。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地球公转基本情况】活动:阅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一)地球的定义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讲解: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是地球的公转(二)公转方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讲解: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三)公转周期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讲解: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四)公转中心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讲解:地球公转的中心是太阳。(五)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读图说明几个面的含义。讲解: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的轨迹叫作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1.夏至日活动:观看演示,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习观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讲解: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2.秋分日活动:观看演示,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习观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讲解:太阳直射点南移至赤道。此时,太阳直射赤道0 ,为北半球的秋分日3.冬至日活动:观看演示,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习观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讲解: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23.5° 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4.春分日活动:观看演示,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习观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讲解:太阳直射点北移至赤道。此时,太阳直射赤道0 ,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讲解:一天中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2.太阳光线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讲解: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而且体积非常巨大,因而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的。3.太阳高度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讲解: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太阳高度,直射(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4.照射规律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讲解: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小; 直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5.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讲解:列表说明节气 正午太阳高度 高度春、秋分日 50 较高夏至日 73 30’ 最高冬至日 26 30’ 最低昼夜长短的变化1.极昼和极夜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动态图中表述的信息。讲解: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66.5°S称为南极圈,66.5°N称为北极圈。2.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讲解:列表说明节气 白天时长 黑夜时长 昼夜长短情况春、秋分 12 12 全球昼夜等长夏至 15 9 昼长夜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冬至 9 15 昼短夜长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课堂练习:2018年10月23日,全球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图1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举行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解析】答案:C10月23日处于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图中的丙段。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A. 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B. 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C. 位于南半球, 向北移动 D. 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解析】答案D从图2中可以看出,由秋分(9月23日前后)到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3.2019年6月7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一 端午节。读图,回答问题。这一天, 湘潭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 D.出现极昼【解析】答案C6月7日这天,太阳直射点正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公转是绕日自转,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由于地球公转,引发了太阳直射点的往返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动手演示地球公转。作业布置: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2.参考下页知识链接内容,绘图背诵。3.利用简易小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地球公转,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板书设计】地球的公转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中心:太阳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空间指向不变产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