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情境设置-地形景观素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说明本课内容:一、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三、等高线的特点;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切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一)定义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提醒学生思考差异。
讲解: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二)举例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500米-500米=1000米
(三)应用
活动:阅读课文,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
在地图上,一般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
(一)含义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图中信息。
讲解: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二)原理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观看动态图,注意文字叙述。
讲解:山脉-山脉与地面相交处的轮廓。地形-地形图
【等高线的特点】
(一)含义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观看动态图,注意文字叙述。
讲解: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高线。
(二)等高距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图。
讲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三)等高线的主要特点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图。
讲解:a.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曲线。
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c.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单位是米。
d.同一幅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e.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一般相等 ,即等高距全图一致。
f.0米等高线-般表示海岸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坡度陡缓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比较和分析图中等高线分布疏密程度差异。
讲解: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越缓。像
登山,沿坡度较缓,即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攀登更省力。
(二)根据等高线的形态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1.山峰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图中等高线形态和海拔高度的差异。
讲解: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大、四周小;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2.山脊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图中等高线形态和海拔高度的差异。
讲解: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3.山谷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图中等高线形态和海拔高度的差异。
讲解: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山谷处常形成河流。
运用:判断河流位置及流向:河流位于山谷。河流从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方,也可以以此判读地势高低。选建水库: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坝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口袋形”洼地处(最窄处),以便库容量达到最大,同时可以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
4.山谷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图中等高线形态和海拔高度的差异。
讲解:两个山峰之间相对比较低洼的部位;相邻两个山峰之间,呈马鞍形。
5.山谷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图中等高线形态和海拔高度的差异。
讲解:等高线重叠;陡崖处适合开展瀑布、蹦极、攀岩等活动。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指导学生看景观图。
讲解:①修路:利用有利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崖、陡坡,也可以降低成本和施工难度。②农业布局: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③村镇位置: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一般选在地形平坦开阔、有河流经过的地方。④疗养院:应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向阳的一侧)的地方。
课堂练习:
1.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0米 B.2000米 C.3000米 D.4000米
【解析】A
【解析】根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读图可知,甲地海拔是4000米,乙地海拔是3000米,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4000米-3000米=1000米。
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甲处表示( )
A.山顶 B.山谷 C.山脊 D.陡崖
【解析】答案 D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读图可得,甲是陡崖。
3.图中四条登山路线,坡度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答案C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结合图示中的四条登山线路,坡度最陡的应该是③,等高线最密集。
课堂小结: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2.同学合作交流:利用彩色橡皮泥,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制作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板书设计】
概念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地形图
定义: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特征:等高线稀疏,坡缓;等高线密集,坡陡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相对比较低洼的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
地形图的判读
(一)
等高线
山体部位
综合运用:修路、农业布局、村镇位置、疗养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