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知识点整理(主观题+选择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知识点整理(主观题+选择题)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知识点整理
(主观题+选择题)
一、主观题
1.五大生产关系特点: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①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
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③地主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都是剥削阶级社会;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都占有生产资料,产品全部或绝大部分归剥削阶级所有;相对于奴隶,虽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依附于地主的绳索;资本主义私有制如同看不见的锁链,工人阶级所谓的人身自由徒有虚名。)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体现在(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意义):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产生:
①社会生产力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的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本质特征\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生产的产品相对过剩。
(2)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原因:①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 劳动人民布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別企业内 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主要矛盾)。
7资本生义必然灭亡的理解
(1)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娶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切矛盾 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 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3)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更 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8.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1)积极性: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②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④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⑤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9.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历史条件: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②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0.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为什么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①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④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11.《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内容和意义: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特点、任务、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④第一次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2.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科学社会主义彰显鲜活生命力和光明前途的依据\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不会终结
(1)理论角度: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2)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二、选择题
1. 根本原因: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最低阶段(×理想社会);
6. 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为主;
7. 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距今1万年前)→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
8. 原始社会大部分处于旧石器时代;
9.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
10. 氏族大事——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负责日常事务,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问题;
11. 五大生产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归属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原始社会 共同占有 平等互助 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毫无人身自由 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封建社会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土地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地主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但不得不受雇于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了相互合作的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按劳分配
12. 生产工具: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青铜;封建社会:铁;
13. 原始社会解体过程(奴隶制\国家的确立过程):(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的盛行(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阶级产生(剥削和被剥削阶级)→国家的建立;
14. 原始社会末期,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15. 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16. 阶级:是一种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17. 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8. 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19.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
20.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21.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22.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23.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门槛;
24.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根源、根本原因);
25. 收取地租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26. 奴隶被剥削的直接原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并直接占有奴隶;
27.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28.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9.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生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0. 资产阶级实现两个基本条件的方式:暴力和掠夺;
31.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2. 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
33. 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34. 经济危机是痼疾,无法克服;
35.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36. 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无偿占有);
37.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3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9.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0. 经济危机的基本矛盾(总根源、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1.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4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过程: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生产结构失调→生产严重过剩→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43. 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
44.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设计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未脱离实际),揭露资本主义弊端(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激烈矛盾),未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③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45.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实践;
46.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阶级基础);
47.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8.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决定性作用)、思想理论斗争;
49. 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
50. 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51. 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52. 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53. 马克思主义×提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现成答案 ×对未来社会进行细致描绘(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共同的特点);
54. 《共产党宣言》发表: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现成道路、具体路线);
④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⑤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55.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是:①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②在无产者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56. 巴黎公社成立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第一次伟大尝试、社会主义首次尝试);
57.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5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59. 1922年,建立“苏联”,随后,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通过宪法,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0.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61. 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理由全面发展;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