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基础第一二章复习要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农村社会基础第一二章复习要点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村社会的含义
1、社会的概念: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其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并且拥有简单或简单以上的分工。
2、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活动(人们共同的社会活动是社会的基础和基本内容)、文化、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农村社会的含义: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4、农村社会的特点: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农村农业是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农民是主要的职业群体、家庭是生活单元。
第二节 农村社会基础的主要内容
1、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经初传到中国。
2、农村社会基础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村社会基础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上的广泛性,强烈的现实性、理论上的求实性。
4、农村社会基础的研究内容:
①农村社会民展与管理研究②农村社会结构研究③农民的社会流动④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⑤农村社会会问题研究⑥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第三节 学习农村社会基础的意义和方法
1、意义:有助于全面认识农村社会,适应农村新生活;有助于肩负起学好专业,建设家乡的历史重任。
2、方法: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本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农业、农村、农民
第一节 农业
1、农业的含义: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最基本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狭义和广义的农业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我国的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3、农业的特点: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①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②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③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④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⑤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相一致⑥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⑦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性)
①农业为人类社会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③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制约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5、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产品贡献、外汇贡献、市场贡献、劳动贡献、资本贡献、环境贡献、资本贡献、稳定贡献。
6、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
7、现代农业的概念:农业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现代生产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实行集约经营,有效的配置、利用、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以及商品率,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过程。
8、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装备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用机械力取代人畜力、用机械操作取代手工操作,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根本标志,也是划分农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②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教兴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③经营管理现代化④农民素质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应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⑤资源环境优良化。
9、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
①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②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③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④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⑤必须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坚持国家投入与农户投入相结合⑥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⑦必须以城镇化为依托⑧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第二节 农村
1、农村的含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镇而言的,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
2、农村的主体成分是农民;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农村具有特定的区域性。
3、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的农村、奴隶社会的农村、封建社会的农村、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
4、农村生活方式的含义:农村生活方式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在人们已形成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各种生活活动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
5、农村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① 农村劳动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②农村消费生活方式③农村的婚姻生活方式④农村的丧葬方式⑤农村交往生活方式⑥农村文化娱乐方式。
6、农民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以农业为业主监管其他的职业模式趋于多样化②劳动时间分布的不均衡性③农业机械化程度在提高。
7、农村消费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生活的自给性强,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②消费水平低于城市,但正在迅速提高③消费方式正由“总体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
8、农村婚姻生活的种类:包办婚姻(是中国农业村传统的婚姻方式)、自由恋爱婚姻(是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婚姻方式)、介绍性婚姻(是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婚姻方式)。
9、农村交往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交往范围相对狭小②交往具有浓厚的感彩③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
10、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①生活结构从单纯的物质生活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②思维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③劳动方式从家庭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④物质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化⑤经济生活从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化。
第三节 农民
1、农民的含义: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程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成为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2、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①农民是改革的推动力量②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③农民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力量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3、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是指没有城市户口,而在城市就业和工作的,以农村户籍为标识的农村务工经商人员。
4、农民工的特点:
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性、边缘性、弱势性、同质性、自发流动性、角色的不适应性。农民工的特点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其中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性是农民工最本质最根本的特点,决定着农民工的其他特性。边缘性是农民工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
5、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①农民在城市就业受到某些限制②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条件及工资待遇相对较差③居住条件相对较差,文化娱乐生活单调。
6、当前需要解决的的有关农民工的问题
①着力解决农民工收入偏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②加强农业民工就业培训和劳动合同管理③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④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⑤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⑥着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7、对农民工问题的政策规定:①劳动就业权②土地经营权③人生自由权④同工同酬权⑤劳动安全权⑥社会保险权⑦教育就医权。
8、中国农民主要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全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次历史性演变。
第四节 “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三农”的概念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2、“三农”问题的战略地位
①“三农”问题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②“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义义新农村的重点和关键③“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
①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②积极而又稳妥的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③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④实施西部大开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⑤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