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主备人课 型 讲授新课 课 时 一课时课标要点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教 学 目 标 必备知识:识记真理的定义、属性,认识过程的特征。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关键能力: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核 心 素 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真理的特征及认识发展过程,增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增强党领导国家的认同。 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和真理的特点,在实践中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学 习 重 点 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 习 难 点 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框共三目内容: 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论述真理与谬误的内涵,阐明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明确: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帮助学生明确真理都是具体的,理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通过阐述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引导学生明确: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这三目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三目的逻辑关系是:从真理的客观性出发,阐述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阐明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辨析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是一成不变的还是不断发展的。方 法 探 讨 问题导入——引出课题——问题设置——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升华——课堂检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含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等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二 次 备 课主要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入新课】 材料展示:夏季的时候,一些具有“招蚊体质”的人简直苦不堪言。那么,到底哪些人群特别受蚊子“青睐”呢? A.“血型说”蚊子喜欢叮O型、A型血的人 B.“血甜说”蚊子喜欢叮血液较甜的人 C.“性别说”蚊子更喜欢叮女生 D.“皮肤说”蚊子喜欢叮皮肤白嫩的人 E.“体型说”蚊子喜欢叮胖人 思考:以上的几种认识正确吗? 生:回答(略) 播放蚊子叮咬目标的科普视频 教师总结:蚊子有两种特性:趋暗性和趋味性。喜欢穿深色衣服的或者出汗多的人更可能成为蚊子的叮咬目标,这是对受蚊子“青睐”人群的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新课讲授】 一、真理的含义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注意:(1)提醒:主观同客观相符合,不是客观同主观相符合 (2)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 (3)误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二、真理的特点 (一)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内容:客观事物及规律(客观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社会实践(客观的) 注意:真理的客观性不是说真理属于物质范畴,真理本质上属于第二性的、意识的范畴。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材料展示:盘点中国人口政策演变: 20世纪50年代,“人口众多是极大的好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后,我国仿效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称为“英雄母亲”。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为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只好采取“急刹车”办法。 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政策。由于中国出生人口振荡走低,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 2021年,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政策放松释放了之前堆积的生育意愿,但反弹持续时间和幅度都远低于预期,且因为养娃成本高导致年轻人生育意愿低。 思考:我国的人口政策为什么一直在调整?这体现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生育,到后来的计划生育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现在国家层面再次开始鼓励生育。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我国现在社会老龄化程度高,人口出生率低,并受到养娃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较低。基于对现在的人口生育现状的认识,开始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思考:我们对社会生育现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还会继续向前发展吗?这说明了认识具有什么特点?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的 (2)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生育,经过了70多年的历程后,现在国家层面通过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再次开始鼓励生育。 思考:现在的人口政策是不是又回到了原点?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注意: (1)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3)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不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思考并回答问题 理解并记忆知识点 做笔记 理解并记忆知识点 做笔记并记忆知识点 讨论并回答问题 做笔记 讨论并回答问题 理解并记忆知识点 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讲解并提示易错点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带领学生总结本课堂知识点 展示材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提示和补充分析 解释并提醒学生做笔记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提示和补充分析 解释并提醒学生做笔记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提示和补充分析,以及提醒易错易混点,尤其借助图示解释清楚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随 堂 练 习 1.“一枚硬币,正面看的人,看见的是字,背面看的人,看见的是人头。”这反映出( B ) A.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B.角度、立场的不同会导致主体的认识差异 C.真理的客观性随着认识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D.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性带来认识的反复性 2.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C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时,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由此可见( C ) A.真理总是相对而言的 B.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 4.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A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在超越自身中发展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课后 作业 1.《名师经典》第二课时 2.记背真理的特点、认识的特点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