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周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审核人: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授课人:课题 4.1夯实法治基础 课型 新授 课时:1核心素养与 学段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法治中国取得的进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德修养: 培自觉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责任意识: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 法治的内涵,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难点 法治的要求以及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首课五分钟 阳光小课堂预习案★1.为什么要走法治道路?(法治的重要性) ①良好秩序有尊严;②现代各国之共识;③伟大复兴必然选。 ①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 严地生活。 ②国际: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追求并奉行法治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 心,是发展市 场 经 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④国家: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 复 兴的必然选择。 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①良法。反映利益和规律,维护公民基本权,人和社会两发展。 ②善治。民主政治为基础,更多机会和权利,公共利益最大化。 ①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 人 民 群 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 规 律,维护公民的基本 权 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②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 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 会 和 权 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 大 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是怎样的? ①党的十五大把依 法 治 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 方 略。 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 面 依 法 治 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 要 求和重要保障。将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 会 主 义法治国家。 ★5.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①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探究案10.(2023年湖南株洲) 材料二2022年6月11日,株洲市公安局举行《株洲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大型宣传活动,向市民宣传文明养犬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法律。民警提醒各位爱犬人士,牢记“养犬要办证,免疫必先行,外出应牵绳,大便及时清,犬吠不扰民”。“以前小区里经常能看到没牵狗绳的小狗跑来跑去,带孩子玩都要特别小心,生怕被狗咬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少很多了,大部分人都会自觉牵狗绳遛狗。”市民罗女士感慨地说。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法治重要性的理解。 11.(2023年辽宁省朝阳)宪法显权威 法治绘蓝图 材料一 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施40周年。从12月4日至12月10日是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性。 12.(2022年辽宁)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材料二:打赢上海疫情保卫战无数身影在奋斗。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保基本、全覆盖”工作目标,最大限度覆盖市民的基本需求。有超过70万党员全力投身到这场严肃的抗疫斗争中,开展“健康守护”“特殊关爱”“楼组党建”等一系列行动,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党员就在身边”。 法治,意味着什么? (2)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训练案1.(2023年湖南常德)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之后,共有85221位网民提出了423719条意见。另外,还收到近三百封群众来信。这表明 ①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法律意识很强 ②网民有序地参与立法,专业素养较高 ③法律体现了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声 ④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有利科学立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023年云南)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这说明要坚持推进 A.公正司法 B.严格执法 C.依法行政 D.全民守法 3.(2023年湖北武汉)某校“青藏高原生念保护法”宣传板展示了以下内容: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提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开展该项立法工作,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2023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这三则材料体现了 A.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B.中国共产党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2023年江苏扬州)下列观点与漫画最吻合的是 A.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 D.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5.(2023年山东威海)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共制定、修改、废止行政法规466件次,其中制定56件、修改46件次,“一揽子”修改327件次、废止37件。这表明 ①我国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②规则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被修改完善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规则都将被修改或废止 ④我国一直在追求良法之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6.(2023年湖南永州)随着网络的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给许多不设防的民众在身心和财产上带来巨大伤害。2022年9月出台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预防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法律支撑。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国家应当 ①公正司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②科学立法,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 ③加强宣传教育,让公众擦亮双眼防诈骗 ④加强部门协同,严厉打击各类涉诈黑灰产业行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3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在加强外来物种防控、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规定。该法的表决通过( ) A.有利于以良法之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B.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理念 C.体现民主立法,有效促进了公正司法 D.体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8.(2023年内蒙古赤峰)2022年3月8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周强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审理判决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善意助人者不担责;审理小区保安送老人就医被索赔案,驳回无理赔偿请求。报告中这两个司法案例体现的是( ) ①司法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 ②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司法能满足公民的一切诉求 ④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立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9.(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2022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都高度关注妇女、儿童、老人等重要群体,以大量具体的司法案件彰显了中国法治的力度、温度,呈现“看得见的公平正义。”这表明( ) A.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 B.公平正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只有司法机关才能维护公平正义 D.我国社会已经实现了绝对的公平正义参考答案: 探究案 10.①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④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①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③习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 ④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发展新飞跃。 12.(l)依法治理。 (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训练案BADCD DAAA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