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版】《家乡》八上 第5课《地震与地震避险》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版】《家乡》八上 第5课《地震与地震避险》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家乡》八年级二单元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地震与地震避险》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家乡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2)学习和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提高应对地震的意识,了解在地震发生时的正确行为和安全应急措施。(4)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提升社区的防灾能力。
重点 理解地震的形成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 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应用防震减灾知识,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行动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国处在地震的多发区,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保持镇定,采用正确方法,通过自救和互救,找到生命的“安全出口”。(1)面对地震,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2)当地震发生时,个人应如何采取正确行为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大声朗读回答问题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地震与地震避险
讲授新课 活动:通过你所了解的地震发生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结合下面四幅图片讨论:地震还可能造成哪些破坏 (1)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坏(2)环境的改变,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3)社会秩序的混乱,包括通讯、交通和医疗服务的中断(4)引发经济连锁反应,影响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地震是什么?通俗地讲,地震就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壳震动。当这种积累的力量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或错动,使地壳发生震动,形成地震。小资料吉林省地震局及时应对松原宁江5.7级地震:
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地震发生后,吉林省地震局联合地震系统8个单位,组成72人的现场工作队,在震区开展地震流动监测、烈度评定、灾害调查评估等工作。地震示意图 地震的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对地面建筑物造成破坏。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地震,震级为8.0级,具有震级大、震源浅、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烈度的大小与震级、地质构造、震源深浅、震中距和地面状况有关。中国地震多发地区有新疆、四川、台湾、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河北等。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节选)注:表中的A1类是指未经抗震设防的土木、砖木、石木等房屋;A2类是指穿斗木构架房屋;B类是指未经抗震设防的砖混结构房屋;C类是指按照7度抗震设防的砖混结构房屋;D类是指按照7度抗震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活动: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划分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从松原震后的照片来看,当地的地震烈度应该大致为___6___度。小资料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活动频繁。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人们感觉到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努力保持镇定,根据所处环境迅速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并采取自救行动。故事回放生命的绽放: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或许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更能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顽强、爱的伟大!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尚在怀中吃奶的孩子,一个生命消失了,另一个生命却延续着,这就是顽强的生命,伟大的爱!新闻事件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有69,000多人丧生,18,000多人下落不明,37.5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然而,在这场灾难中,许多英勇的行为和真情的故事也激励着人们。例如,“矿泉水男孩”林浩,他在地震后持续两天一夜在废墟中寻找生存者并提供矿泉水。2011年土耳其瓦恩地震:2011年10月23日,土耳其东部的瓦恩省发生了一次7.2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超过600人死亡,更有4000多人受伤。在此期间,许多感人和鼓舞人心的故事催人泪下。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只名叫"瓦恩"的犬,这只狗在废墟中找到并救出了一名13岁的少年。专家指导地震避险要点:
1.身处较低楼层的人应当迅速撤离建筑物,分散到空旷的场地上去。2.住在高楼的人,若来不及远离,应先躲在卫生间、厨房等狭小的空间里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千万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要慌不择路,从楼上往下跳,以免造成无谓的死伤。3.正在教室上课、在工作场所工作、在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抱头、闭眼,到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旁边等地方躲避。晃动停止间隙立即紧急疏散,依照老师和工作人员的指挥行动,千万不要拥挤,以免发生踩踏事件。4.一次强震过后,应立即关火、关闭天然气阀门、关闭电源等,做好应对余震发生的准备。5.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尽量避开高楼、广告牌、大桥等危险之处。6.如果在山区,不要靠近山体、悬崖,以免发生意外。如遇山崩滑坡,千万要注意断崖落石。在地震发生时,正确选择躲避点的基本原则包括: (1)室内:找一个坚固的桌子或家具躲藏,若没有,则靠近承重墙或墙角。(2)室外:选择开阔地且远离建筑物、电线杆、树木等。(3)驾车:停车在开阔地,保持在车内直到地震结束。地震逃生误区,一定要注意:(1)不要盲目逃离建筑物:地震预警时间短,加之房体受损、门窗变形,逃出建筑物并不容易,并很有可能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余震陷入危险之中。(2)不要选择跳窗逃生:跳窗本身很危险,若遭遇余震,生还的可能更低。(3)逃生时不要推操:逃生时互相拥挤,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将是二次伤害,十分危险。(4)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地震时电梯有可能急速下落。(5)不要藏在天桥或雨棚下:地震时这些遮蔽物极容易坍塌。小资料中国国际救援队总结的“地震避险三字经”:
地震来,忌外跑,三角地,就近找。 家首先,卫生间;次安全,厨房间;第三名,承重墙;第四名,实木(铁制)床。办公室,君莫忘,最安全,电梯旁,混凝土,有保障;次安全,柱子旁,材质好,承重强;第三名,卫生间;第四名,桌椅旁。不近火,近水好;若被困,敲管道。故事回放汶川地震中,蒋雨航被压在了石块和床铺的三角空间中,无法动弹。幽闭的空间中,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连空气都很稀薄。这种环境,是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室友慢慢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很快陷入昏迷,再也没有醒来。在这种情况下,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是死亡,而是等待死亡的降临。
奇迹出现了。被困了124个小时的蒋雨航终于获救。获救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成为一名去救助他人的人——消防员。
现在,蒋雨航成了一名出色的消防员,参加了许多救援活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专家指导废墟下的求生技巧如果不幸被埋在废墟中,保持镇静很重要。首先试着寻找通气口,然后再找出口,并迅速离开倒塌的房屋废墟;如果不幸被重物压住,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保存体力也很重要。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要大呼大叫。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耗费体力,还可能会因吸入大量烟尘而窒息。当发现外面有人时,可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及时发出求救信号。所处环境越是恶劣,越要坚定生存信心,等待救援。小资料一些地震频发的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抗震减灾经验。1.设立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一些国家还把一年中的某一天定为“防灾日”,当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时的应急对策,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 2.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都会在卫生间里放一个急救箱,里面常备的东西有手电筒、急救药品、哨子、蜡烛、半导体收音机及一些逃生工具。此外,还有一些食品和饮用水,以备灾难来临时使用。 3.在规划城市建设时,十分重视防灾避难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建设公路、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城市中会有许多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在一些绿地和公园入口处设有“地震避难所”的指示牌。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模拟演练:地震来临莫惊慌名人名言 (1)"自然灾害可能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减少它们的影响。" ——巴拉克·奥巴马, 前美国总统. (2)"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并不是无力的。我们传递知识,分享经验,帮助彼此应对风险。" —— 马格丽特·蔡恩, 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灾害风险削减事务办公室负责人. (3)"预防地震的方法不仅包括建筑一个安全的环境,还需要教育人们认识到地震的危险,并且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 汤姆·托伦斯, 地震工程师. (4)"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需要科学知识、技术创新和社区参与三者的结合。" —— 琳达·普尔塔多, 美国地理学会会长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观看视频 提高学生调动、整合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知道如何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生活经验。
课堂练习 活动1.请你搜集地震后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然后向同学们讲述。 2.你从上述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上述故事中的感受:这个故事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生命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和顽韧。即便面临最艰难困苦的环境,生命仍然能够找到出路,逐渐恢复并重新生长。作为人类,我们当然要避免引发灾难,保护生态环境,但同时也不应忘记,生命的自我修复力和适应力是非常惊人的。活动背景模拟地震来临时在教室中正确避震的方法和如何在老师指导下有序撤离教室,转移到安全地点的全过程。活动准备1.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协商和组织,以一个年级为单位,开展演练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一定要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2分别设计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楼层的撤离路线、撤离次序和不同班级所要到达的指定区域。活动过程1.演练在教室里就地避震的过程(第一遍铃声提醒地震来临,大地晃动开始)。2.演练全年级有序、安全、快速地撤离教室,到达指定安全地点的过程(第二遍铃声提醒学生晃动暂停,撤离开始)。3.演练结束,主持人做总结,表彰表现突出的班级。 完成练习积极发言,举手回答 引导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强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避险相关的知识点: (1)地震形成与挑战:探讨了引发地震的主要因素如板块运动,并理解了地震带来的破坏性挑战,包括建筑损坏、环境改变和社会秩序混乱等。 (2)个人应对策略:详述了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正确行为,如寻找安全地方、保持冷静、及时救援和遵守官方指示等。 总的来说,本节课强调了防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到防震减灾工作中来。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提升感悟。
板书 理解地震形成,学习防震措施,掌握正确应对策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地震与地震避险》
【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科书】
《家乡》八年级上册二单元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2)学习和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提高应对地震的意识,了解在地震发生时的正确行为和安全应急措施。
(4)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提升社区的防灾能力。
新知导入
我国处在地震的多发区,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保持镇定,采用正确方法,通过自救和互救,找到生命的“安全出口”。
新知导入
(1)面对地震,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2)当地震发生时,个人应如何采取正确行为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新知讲解
活动:
通过你所了解的地震发生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结合下面四幅图片讨论:地震还可能造成哪些破坏
(1)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坏
(2)环境的改变,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3)社会秩序的混乱,包括通讯、交通和医疗服务的中断
(4)引发经济连锁反应,影响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
新知讲解
地震是什么?
通俗地讲,地震就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壳震动。当这种积累的力量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或错动,使地壳发生震动,形成地震。
新知讲解
吉林省地震局及时应对松原宁江5.7级地震:
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地震发生后,吉林省地震局联合地震系统8个单位,组成72人的现场工作队,在震区开展地震流动监测、烈度评定、灾害调查评估等工作。
小 资 料
地震示意图
新知讲解
地震的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对地面建筑物造成破坏。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地震,震级为8.0级,具有震级大、震源浅、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烈度的大小与震级、地质构造、震源深浅、震中距和地面状况有关。
新知拓展
中国地震多发地区有新疆、四川、台湾、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河北等。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新知讲解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节选)
地震烈度 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1 无感 室内个别静止中的人有感觉,个别较高楼层的人有感觉
2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觉,少数较高楼层的人有感觉
3 门、窗轻微作响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有明显感觉
新知讲解
地震烈度 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4 门窗、屋顶、房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个别房屋墙体抹灰层出现细微裂缝 室内绝大多数、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睡梦中惊醒,少数人惊逃户外
5 室内绝大多数、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睡梦中惊醒,少数人惊逃户外 门窗、屋顶、房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个别房屋墙体抹灰层出现细微裂缝, 老旧A1类或A2类房屋墙体出现轻微裂缝,少数人惊逃户外或原有裂缝扩展,个别房顶烟囱掉砖,个别檐瓦掉落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节选)
新知讲解
地震烈度 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6 多数人站立不稳,多数人惊逃户外 A1类少数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多数基本完好;A2类、B类少数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大多数基本完好;C类、D类少数或个别轻微破坏,绝大多数基本完好
7 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A1类少数严重破坏和毁坏,多数中等破坏和轻微破坏;A2类、B类少数中等破坏,多数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C类少数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多数基本完好;D类少数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大多数基本完好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节选)
新知讲解
地震烈度 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8 多数人摇晃颠篮,行走困难 A1类大多数毁坏和严重破坏;A2类、B类少数毁坏,多数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C类多数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少数轻微破坏;D类少数严重破坏,多数中等破坏和轻微破坏
9 行动的人摔倒 A1类绝大多数毁坏;A2类、B类大多数毁坏;C类、D类绝大多数严重破坏和毁坏
10 骑自行车的人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 A1类、A2类、B类、C类、D类绝大多数毁坏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节选)
新知讲解
地震烈度 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11 ------- 各类房屋,几乎全部毁坏
12 ------- 各类房屋,几乎全部毁坏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节选)
注:表中的A1类是指未经抗震设防的土木、砖木、石木等房屋;A2类是指穿斗木构架房屋;B类是指未经抗震设防的砖混结构房屋;C类是指按照7度抗震设防的砖混结构房屋;D类是指按照7度抗震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
新知讲解
活动: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划分表,完成下面的问题。从松原震后的照片来看,当地的地震烈度应该大致为__________度。
6
新知讲解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活动频繁。
小 资 料
新知讲解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人们感觉到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努力保持镇定,根据所处环境迅速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并采取自救行动。
地 震 避 险
新知讲解
生命的绽放: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或许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更能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顽强、爱的伟大!
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尚在怀中吃奶的孩子,一个生命消失了,另一个生命却延续着,这就是顽强的生命,伟大的爱!
故 事 回 放
新知拓展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有69,000多人丧生,18,000多人下落不明,37.5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然而,在这场灾难中,许多英勇的行为和真情的故事也激励着人们。例如,“矿泉水男孩”林浩,他在地震后持续两天一夜在废墟中寻找生存者并提供矿泉水。
新 闻 事 件
新知拓展
2011年土耳其瓦恩地震:
2011年10月23日,土耳其东部的瓦恩省发生了一次7.2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超过600人死亡,更有4000多人受伤。在此期间,许多感人和鼓舞人心的故事催人泪下。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只名叫"瓦恩"的犬,这只狗在废墟中找到并救出了一名13岁的少年。
新 闻 事 件
新知讲解
地震避险要点:
1.身处较低楼层的人应当迅速撤离建筑物,分散到空旷的场地上去。
2.住在高楼的人,若来不及远离,应先躲在卫生间、厨房等狭小的空间里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千万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要慌不择路,从楼上往下跳,以免造成无谓的死伤。
专 家 指 导
新知讲解
地震避险要点:
3.正在教室上课、在工作场所工作、在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抱头、闭眼,到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旁边等地方躲避。晃动停止间隙立即紧急疏散,依照老师和工作人员的指挥行动,千万不要拥挤,以免发生踩踏事件。
4.一次强震过后,应立即关火、关闭天然气阀门、关闭电源等,做好应对余震发生的准备。
专 家 指 导
新知讲解
地震避险要点:
5.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尽量避开高楼、广告牌、大桥等危险之处。
6.如果在山区,不要靠近山体、悬崖,以免发生意外。如遇山崩滑坡,千万要注意断崖落石。
专 家 指 导
新知拓展
在地震发生时,正确选择躲避点的基本原则包括:
(1)室内:找一个坚固的桌子或家具躲藏,若没有,则靠近承重墙或墙角。
(2)室外:选择开阔地且远离建筑物、电线杆、树木等。
(3)驾车:停车在开阔地,保持在车内直到地震结束。
新知拓展
地震逃生误区,一定要注意:
(1)不要盲目逃离建筑物:地震预警时间短,加之房体受损、门窗变形,逃出建筑物并不容易,并很有可能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余震陷入危险之中。
(2)不要选择跳窗逃生:跳窗本身很危险,若遭遇余震,生还的可能更低。
(3)逃生时不要推搡:逃生时互相拥挤,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将是二次伤害,十分危险。
(4)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地震时电梯有可能急速下落。
(5)不要藏在天桥或雨棚下:地震时这些遮蔽物极容易坍塌。
新知讲解
中国国际救援队总结的“地震避险三字经”:
地震来,忌外跑,三角地,就近找。
家首先,卫生间;次安全,厨房间;
第三名,承重墙;第四名,实木(铁制)床。
办公室,君莫忘,最安全,电梯旁,混凝土,有保障;
次安全,柱子旁,材质好,承重强;
第三名,卫生间;第四名,桌椅旁。
不近火,近水好;若被困,敲管道。
小 资 料
新知讲解
汶川地震中,蒋雨航被压在了石块和床铺的三角空间中,无法动弹。幽闭的空间中,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连空气都很稀薄。这种环境,是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室友慢慢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很快陷入昏迷,再也没有醒来。在这种情况下,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是死亡,而是等待死亡的降临。
奇迹出现了。被困了124个小时的蒋雨航终于获救。获救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成为一名去救助他人的人——消防员。
现在,蒋雨航成了一名出色的消防员,参加了许多救援活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故 事 回 放
新知讲解
废墟下的求生技巧
如果不幸被埋在废墟中,保持镇静很重要。首先试着寻找通气口,然后再找出口,并迅速离开倒塌的房屋废墟;如果不幸被重物压住,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保存体力也很重要。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要大呼大叫。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耗费体力,还可能会因吸入大量烟尘而窒息。当发现外面有人时,可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及时发出求救信号。所处环境越是恶劣,越要坚定生存信心,等待救援。
专 家 指 导
新知拓展
课堂练习
活动
1.请你搜集地震后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然后向同学们讲述。
2.你从上述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上述故事中的感受: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生命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和顽韧。即便面临最艰难困苦的环境,生命仍然能够找到出路,逐渐恢复并重新生长。作为人类,我们当然要避免引发灾难,保护生态环境,但同时也不应忘记,生命的自我修复力和适应力是非常惊人的。
新知讲解
一些地震频发的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抗震减灾经验。
1.设立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一些国家还把一年中的某一天定为“防灾日”,当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时的应急对策,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
小 资 料
新知讲解
2.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都会在卫生间里放一个急救箱,里面常备的东西有手电筒、急救药品、哨子、蜡烛、半导体收音机及一些逃生工具。此外,还有一些食品和饮用水,以备灾难来临时使用。
小 资 料
新知讲解
3.在规划城市建设时,十分重视防灾避难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建设公路、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城市中会有许多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在一些绿地和公园入口处设有“地震避难所”的指示牌。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小 资 料
新知拓展
名人名言
(1)"自然灾害可能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减少它们的影响。" ——巴拉克·奥巴马, 前美国总统.
(2)"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并不是无力的。我们传递知识,分享经验,帮助彼此应对风险。"
—— 马格丽特·蔡恩, 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灾
害风险削减事务办公室负责人.
名 人 名 言
新知拓展
名人名言
(3)"预防地震的方法不仅包括建筑一个安全的环境,还需要教育人们认识到地震的危险,并且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 汤姆·托伦斯, 地震工程师.
(4)"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需要科学知识、技术创新和社区参与三者的结合。"
—— 琳达·普尔塔多, 美国地理学会会长.
名 人 名 言
实践活动
模拟演练:地震来临莫惊慌
活动背景
模拟地震来临时在教室中正确避震的方法和如何在老师指导下有序撤离教室,转移到安全地点的全过程。
活动准备
1.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协商和组织,以一个年级为单位,开展演练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一定要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实践活动
模拟演练:地震来临莫惊慌
2分别设计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楼层的撤离路线、撤离次序和不同班级所要到达的指定区域。
活动过程
1.演练在教室里就地避震的过程(第一遍铃声提醒地震来临,大地晃动开始)。2.演练全年级有序、安全、快速地撤离教室,到达指定安全地点的过程(第二遍铃声提醒学生晃动暂停,撤离开始)。
3.演练结束,主持人作总结,表彰表现突出的班级。
作业布置
1、选择一次地震进行研究,写一篇报告。
作业布置
2、设计并画出一个地震应急逃生计划。
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避险相关的知识点:
(1)地震形成与挑战:探讨了引发地震的主要因素如板块运动,并理解了地震带来的破坏性挑战,包括建筑损坏、环境改变和社会秩序混乱等。
(2)个人应对策略:详述了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正确行为,如寻找安全地方、保持冷静、及时救援和遵守官方指示等。
总的来说,本节课强调了防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到防震减灾工作中来。
板书设计
理解地震形成,
学习防震措施,
掌握正确应对策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