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通用版:篆书赏析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书法通用版:篆书赏析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篆书赏析
定义:
一般认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
秦朝的篆书称为小篆,广义的大篆则包括秦以前的各种文字。
甲骨文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甲骨文、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只有汉字从产生以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未有过断层,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甲骨文是商王朝晚期和西周时期刻写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曾有多种称谓 ,如:“契刻文字”,着眼于书写方式,“卜辞”着眼于文字内容;“龟版文”“甲骨刻辞”着眼于载体;“殷墟文字”着眼于出土地,现通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清代末年,山东潍坊古董商范维卿至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文物,试购数十片到天津找文物名家王襄、孟定生鉴定,被错认为古简并收购了少许。后范氏至北京找收藏家王懿荣,王懿荣见之狂喜,因甲骨上的文字非篆非籀,必为古物,故以厚值留之。有记载传王懿荣收藏甲骨近1500片,王襄有1000多片甲骨拓片,孟定生有400多片。
王懿荣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夫妻双双为国赴死,所藏甲骨被好友刘鹗收藏,在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罗振玉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甲骨四堂
唐兰:“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观堂王国维: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他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
彦堂董作宾: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鼎堂郭沫若: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甲骨文的书法意义:
甲骨文是表现我们先民的宇宙理念、哲理思想人文意识、文学素养、审美理想的载体,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甲骨文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大的走向和总的格局,书法的艺术要素、书法美的标准、书法的艺术形式已得到初步确定。
甲骨文开创了我国篆刻艺术的先河,其先写后刻的工作流程,单刀双刀的表现手法,刚猛率真的线条和灵动洒脱的布白意识,给后世艺术家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金文
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吉金文字。
尤其以铸、刻在礼器、乐器上的铭文为重,钟为乐器代表,鼎为礼器代表,故金文也称为钟鼎文。
铭文的铸造,有的呈凹下的阴文,有的是突出的阳文。阴文称“款”,意思是“刻”,阳文称“识”,意思是“记”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艺术特点:
笔法厚重圆融,结构自然错落,朴茂雍容,章法气度宏伟、古趣横生
金文醇厚、质朴、典雅、灵动的艺术风格,积淀成为后世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固化为一种评价、赏析书法作品是否有“金石气”的高位标准。
小篆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同时是大篆向小篆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又称“籀文”,属于大篆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
《石鼓文》,唐初发现于陕西凤翔三畤原,现藏故宫博物院。共十石,每石约一米高,直径大约60CM,其形如鼓,故通常称其为“石鼓”,所刻文字为
“石鼓文”。每件环刻四言诗一首于鼓璧,其内容为秦王游猎、戍边、开拓之事,故石鼓文又称“猎碣”
石鼓文与鼎盛时期金文的区别
第一,石鼓文抛弃了金文中的“滞笔”现象,去掉了“面”,加强了书写性和流畅性,使文字更加书法化。
第二,石鼓文在结构上努力克服文字异体现象。如《散氏盘》中“道”字,个个形异,石鼓文则个个相同。
第三,石鼓文把线条固定在一个方形的框架内,以圆转、对称的折线代替了金文中的斜线,牺牲了金文的灵动、恣肆,赢得了平衡感、表现出宽博和恢宏。
第四,石鼓文线条圆劲浑融,流畅自然,是“篆籀气”的代表,较之金文的古朴、凝重,石鼓文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只要符合线条、结构圆浑外拓特征的,都可赞其为有“篆籀气”。如颜真卿即是。
小篆
(一)小篆的产生:秦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在战国末期其体制已经成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令李斯等人加以整理颁行。
秦刻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共有七处,分别称"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
(二)汉篆
袁安袁敞碑 篆书碑额
艺术特点:
结体宽博
笔画瘦硬
流畅而厚重
碑额装饰意味浓厚
(三)唐篆
李阳冰: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他自诩“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宋人同样服膺他的篆书,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入神品。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般若台题名》等
艺术特点:点画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婉曲翩然。
(四)清篆:
背景:清代是小篆的中兴时代,因金石学和碑学的兴起和影响。其时,篆书大家纷纷涌现、技艺高超,艺术风格突出的篆书作品层出不穷,创造出篆书发展的大好局面,为世人提供了大量可以用来学习、研究、欣赏的书法作品。
邓石如 吴让之 吴大澂 赵之谦 吴昌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