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对象 高二上学期学生教材 分析 本框内容在上一框题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一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有助于学生纠正一些错误思想,如“英雄创世说”等。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知识对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本框知识是唯物史观的补充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生在历史知识中有所涉及,但不具体,是感性的,所以,有必要理论化具体化。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科学精神: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通过事例,能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公共参与: 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人民群众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难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教学 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地把认知结构梳理出来,并在情境分析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学生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探究法进行。新课 导入 播放视频《淮海战役——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结合66页“阅读思考”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请同学们思考: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新课 讲授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主体部分。 (2)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3)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看人间, 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 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 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 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 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材料: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畔散步闲谈,突然听到了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赞叹说:“这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美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聂耳由此受到启发,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西游记》等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只会饿死在东篱旁边,怎么可能还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毛泽东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材料二: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恩格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材料三: 1978年12月, 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打破了大锅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2、群众观点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3、群众路线 ①基本内容:(两个“一切”,一来一去) 一切为了群众(目的),一切依靠群众(依靠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 ②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如何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①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则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和深刻体现。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反之,只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热情,而没有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②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 【 原理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易错总结: 1.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纠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领导力量。 2.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纠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是人民群众,而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3.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纠正: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动力。 4.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纠正: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5.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纠正: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6.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纠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教学 板书练习巩固 (2022年浙江卷)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年高考山东卷)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李大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为民造福”,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 ④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