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二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教案+练习)——2024届高考政治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打包3个文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十二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教案+练习)——2024届高考政治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打包3个文件)

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二 寻觅社会的真谛(精准训练)
1.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③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④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捡煤渣老婆子的辛酸,灾区的饥民总不会像阔老太爷一样去种兰花……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有( )
①一个人的社会意识取决于其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地位
②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人们之间不会有相同的社会意识
③在阶级社会,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④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60多年前,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毅然决然投身祖国的西部建设。在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中,西安交大人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形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意识会独立于社会存在而不断向前发展
④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指出,一年以来,全国进一步清理、取消、压减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普及推广“照后减证”,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机制,优化政务服务,使得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看,以上举措( )
①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通过上层建筑改革来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
③更好地发挥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④表明上层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回顾改革开放历史,正是因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才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使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如今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这说明( )
①合适的上层建筑能够巩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④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此次机构改革,着力在教育文化、医疗保障、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加大机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这一基本原则的唯物史观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④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之下,要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障食品安全,让百姓吃得更健康。中国共产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绘制的“健康中国”蓝图,将成为未来政策长期支持的方向。从唯物史观看,建设“健康中国”是因为( )
①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③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期节目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主题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③作为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
④敬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得民心、聚民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力军,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结合材料并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党如何做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刷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谈谈你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符合题意,“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②符合题意,“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这说明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③错误,社会意识本身就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发展;④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可能是落后的社会意识,也可能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阶级社会,穷人、煤油大王、捡煤渣老婆子、灾区的饥民、阔老太爷等,有不同的环境和境遇,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意识取决于其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地位,也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①③符合题意;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也可以有相同的社会意识,②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在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中,西安交大人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会独立于社会存在而不断向前发展,①③不选。
4.答案:D
解析:①错误,“总是先于”说法错误;②错误④正确,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③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进而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个方面全力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它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故选:D。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照后减证”,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是上层建筑调整,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照后减证”,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是通过上层建筑改革来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②③符合题意。上层建筑改革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④错误。
6.答案:D
解析:“回顾改革开放历史,正是因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才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使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如今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这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而未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我国着力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加大机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②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③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说法错误。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中“工作作风”说法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从唯物史观看,建设“健康中国”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与社会生产方式无关,①排除。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②说法错误。
9.答案:D
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①错误。之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唯物史观看,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要敬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得民心、聚民力,②④正确。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说法太绝对,③错误。故选D。
10.答案:A
解析:①④: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①④正确。②: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②错误。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故本题选A。
11.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党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党应根据我国甚至全球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现状,及时调整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便有足够的国家力量去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时,学生可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等角度进行回答。
12.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通俗表达。揭示了人民与江山密不可分,有机统一。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江山的主体力量和深厚根基,江山的立场是人民,人民的江山为人民,人民江山由人民执掌。
2(共21张PPT)
专题二十二 寻觅社会的真谛
目录
CONTENTS
01
大单元,串思路
02
明概念,夯基础
03
细探究,提能力
04
剖情景,创素养
大单元,串思路
01
明概念,夯基础
02
考点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的重要性
①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②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③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考点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二者的含义和内容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考点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项目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
①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的地位: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考点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世界观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地位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细探究,提能力
03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国家根据形势作出某项决策的原因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所以要根据社会形势作出新的决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要通过制定正确的决策来推动社会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因其非对抗性决定了其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其他角度:主要结合决策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如涉及民生问题的,要调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涉及价值观问题的,要调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
剖情景,创素养
04
1.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催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带动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现代性改变。这表明( )
①社会存在变化是社会意识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②源于社会实践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才具有先进性
④正确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1:
1.答案:B
解析:①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带动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现代性改变,这表明社会存在变化是社会意识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①④符合题意。②:所有的认识都源于社会实践,但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社会进步,②说法错误。③:社会意识先进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正确反映了社会存在及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在于是否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且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往往不同步,③说法错误。故选B。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保险业蓬勃发展。然而一些销售乱象的存在,导致部分消费者感觉保险产品并不保险。中国银保监会于2022年7月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确保保险销售宣传符合有关要求。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是基于( )
①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决策应立足社会实践
②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生产关系要与新时代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
④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2:
2.答案:A
解析: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属于变革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关系,③排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但这不是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的原因,①排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面对保险产品销售乱象,银保监会发布文件规定应当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策应立足社会实践,①正确;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是为了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助力保险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从而实现社会发展,②正确。专题二十二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的重要性
①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②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③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考点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二者的含义和内容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3)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项目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
①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的地位: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考点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世界观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地位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国家根据形势作出某项决策的原因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所以要根据社会形势作出新的决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要通过制定正确的决策来推动社会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因其非对抗性决定了其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其他角度:主要结合决策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如涉及民生问题的,要调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涉及价值观问题的,要调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
1.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催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带动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现代性改变。这表明( )
①社会存在变化是社会意识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②源于社会实践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才具有先进性
④正确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保险业蓬勃发展。然而一些销售乱象的存在,导致部分消费者感觉保险产品并不保险。中国银保监会于2022年7月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确保保险销售宣传符合有关要求。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是基于( )
①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决策应立足社会实践
②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生产关系要与新时代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
④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是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一项根本性举措。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国务院机构改革( )
①是对当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认识的深化和转变
②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③标志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从不适应走向适应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指出,一年以来,全国进一步清理、取消、压减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普及推广“照后减证”,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机制,优化政务服务,使得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看,以上举措( )
①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通过上层建筑改革来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
③更好地发挥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④表明上层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答案:B
解析:①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带动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现代性改变,这表明社会存在变化是社会意识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①④符合题意。②:所有的认识都源于社会实践,但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社会进步,②说法错误。③:社会意识先进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正确反映了社会存在及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在于是否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且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往往不同步,③说法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属于变革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关系,③排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但这不是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的原因,①排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面对保险产品销售乱象,银保监会发布文件规定应当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策应立足社会实践,①正确;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是为了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助力保险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从而实现社会发展,②正确。
3.答案:D
解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是解决新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举措之一,体现了上层建筑的调整,之所以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根本原因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当新时期经济基础发生变动,上层建筑应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变革,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④符合题意;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体现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改造世界,而不是单纯的认识的问题,排除①;③表述不符合现实,机构改革后上层建筑能否适应经济基础,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故选D。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照后减证”,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是上层建筑调整,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照后减证”,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是通过上层建筑改革来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②③符合题意。上层建筑改革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④错误。
5.答案:B
解析:①④:题目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①④符合题意;②: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一切社会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说法错误;③: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③错误。故选B。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